校園文化凝練于大學的辦學、發展與創新過程中,由廣大師生共同創造,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既有對自身傳統的揚棄,又在不斷與時俱進,詮釋著時代育人價值。校園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傳承和集中體現,也是社會價值觀念在高校的投射,具有凝聚人心、陶冶激勵等功能,潤物細無聲,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科學概念: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建黨精神是激勵一代代共產黨人在黨中央領導下團結帶領人民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不竭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源泉和新發展,指明了新的百年中國共產黨人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明的創新特點和時代價值。
實事求是,勇于創新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靈魂、核心有著內在的邏輯統一,就是崇高理想、科學創新、知行合一和堅韌品格。堅持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探索規律的科學精神,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尚空談、誠樸務實的嚴謹學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求新”,堅持不畏艱難、勇攀高峰的創新勇氣,堅持鍥而不舍、上下求索的進取精神;堅持創新路上、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屬于思想信仰層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指導思想和最終奮斗目標的不變遵循,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靈魂。堅持真理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守理想就是堅守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屬于品格風貌層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信仰信念使命而奮斗的英雄氣概,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特質,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革命加拼命”的精氣神,艱苦奮斗、頑強奮斗、接續奮斗。
立德樹人、成長成才與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底色有著外在的思維契合,就是育人初心、鑄魂育人、擔任使命和全面發展。利用自己的所學所研,實現科教興國的偉大夢想和崇高使命。“樹人”,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一個志存高遠的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愛國愛家愛自己愛他人的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屬于政治行動層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歷史責任的莊嚴承諾,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屬于道德情懷層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為黨為民盡責奉獻的價值追求,是偉大建黨精神的底色。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集中表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奉獻人民的崇高情懷。
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就是要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要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思想更加多樣,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這種深刻的變革,也必然反應到高校中來。面對這種態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偉大建黨精神為引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思想教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去,同時發揮高校的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支撐。大文化影響、制約著小文化,小文化也會反過來作用于大文化。積極健康的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價值認同的功能,校園文化經常影響著師生員工的價值判斷和行為習慣,通過文化過程認知和剖析社會現實,從而形成符合現實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觀。
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就是要不斷豐富活動形式。高校儀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活動,折射了校園精神風貌和文化氛圍,具有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儀式教育體現了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和創新作用。要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實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并不斷守正創新,抓好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總結表彰大會等重大典禮儀式,不斷強化儀式育人,將思政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黨和國家重要節日相結合,弘揚主旋律,可以提高同學們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要不斷強化儀式教育,就要引領思想,充實高校儀式活動文化育人功能的內涵性,引導學生牢牢把握理想信念的“總開關”,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切實用紅色基因鑄魂育人。
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就是要深入推進網絡育人。要主動依托手機APP和微博、微信、QQ等學生樂于接受的平臺,打造“樂觀、綠色、理想、責任、陽光”的網絡文化品牌,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陽光健康的風格,引領青年學生的思想,服務廣大學生的需求,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弘揚主旋律,提高青年學生的參與度和融入度,特別是將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等融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針對性強、有創新性的實踐與探索,為做好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好方法、新途徑,為鑄魂育人提供新媒介、好方法。
以偉大建黨精神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就是要扎實抓好實踐環節。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西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培養家國情懷,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要以典型模范為動力,打造精神高地,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無私奉獻和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建立起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成為奉獻者、服務者,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