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思政研究 >> 思政研究 >> 詳細內容
 
通知公告
思政研究 >> 正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述評
日期:2022-04-20 15:47:21  發布人:宣傳  瀏覽量: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思想理論戰線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確立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方法。理論界在肅清歷史虛無主義謬誤、推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澄清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上的謬誤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上的謬誤,理論界進行了深入的批判,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

朱佳木的《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斗爭的有力思想武器》全面闡釋和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論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揭示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批判了其謬論,把握了斗爭要點。郭彥林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側重從學理上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剖析,指出理論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研究、辨析中存在零散化和碎片化現象,必須以歷史的視野、辯證的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形成背景、基本觀點、本質表現、現實危害等進行學術性、系統性和全面性的動態考察。宋月紅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則從什么是歷史虛無主義和為什么要批判歷史虛無主義,闡釋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楊金華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生成機理及其克服》系統梳理了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內涵、發展脈絡,并做了文本學分析。通過理論考辨,區分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相對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與解構主義、懷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與歷史敘事學、后現代主義的復雜關系。從歷史解釋與詮釋學的深層互動、歷史解釋的相對主義困境探討歷史虛無主義的生成邏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先后編輯了《堅定黨的歷史自信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也編輯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文選》《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文選》,這些著作收錄了一些著名黨史國史研究機構和知名學者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了批判,旨在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堅持唯物史觀,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批判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上謬誤的論文大量增加。根據張勁松、曹順仙的統計,1978年至2020年間,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期刊文獻總數為1470篇,其中CSSCI論文507篇、博士論文2篇、著作20部,十八大以來(20132020年)共發文1312篇,約占總數的89%,年均約164篇。在這些論文中,對歷史虛無主義無視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否定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作用,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錯誤論點進行了批判。駁斥了所謂“革命制造說”“革命原罪論”,以“現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和“革命早熟論”等謬論,有學者指出中國近代史的歷史主題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國面臨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近代史學界已有的共識。社會主義革命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歷史虛無主義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否定與虛無,其實質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作用。學者們也批判了歷史虛無主義從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中解構、虛無革命的歷史意義,指出其實質不僅否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而且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革命,否定改革開放的歷史,否定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性和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合法性。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選擇

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等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角度論證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

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角度闡述,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契合了中國革命的實際,符合二十世紀初世界發展的大勢和中國社會的實際,這是以往理論界探討中國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所得出的比較一致的結論,而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尋找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因素,則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戰略和堅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出現的。

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考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內在契合性,認為這種契合性蘊含于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所經歷的引入、傳播、接受、發展、創新的漸進擴展過程,具體表現為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的傳統歷史觀、傳統革命思想、大同社會理想具有契合、共通、相融之處。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說明了任何一種外來的學說要想在中國得到傳播和發展,并為中國人所真正接受,必須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結合。一方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傳統文化的新闡發和新運用;另一方面則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即在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共同得到豐富和發展,并與其他文化成分一起,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

有學者考察了“大同”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文化精神的關聯性。認為“大同”的社會理想代表著古代中國一種理想的人文社會的烏托邦,“大同”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所宣揚的“人人為公”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仁”的價值觀念的最高體現。這種價值訴求在中國遭逢前所未有之變局和危機的境遇下,成為當時許多先進中國知識分子尋找一條救國救民之路的歷史使命和內在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社會主義思想,促使他們將傳統的“大同”文化精神的追求融入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中,改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所具有的歷史局限性,真正賦予了實現“大同”世界的一條實踐路徑,即選擇了一條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道路,一條真正能通往“大同”世界的康莊之路。

還有學者從中華傳統文化視角探討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植根中國的必然性。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之所以植根中國,除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科學性、先進性以及中國革命歷史選擇等客觀因素之外,還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及其與馬克思主義思想之間極強的契合性等因素。中國文化是一種開放型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為外來的思想在中國生根、發芽和成長提供豐富的、必要的營養和條件,如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之間的兼容性、陰陽學說與矛盾論的契合性、知行合一與實事求是之間的神似之處。因此,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植根中國具有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驗證了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真理性、科學性、價值性,是中國堅定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因。理論界對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許多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內容的時代性、科學性,塑造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的歷史生動性和規律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毛澤東思想,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語言、風格等外在形式的中國化,更是實質性內容的中國化。有學者認為,毛澤東思想所貫穿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所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原則,既與馬克思主義保持著堅持、發展的連續性,又對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的拓展提供了確定的歷史起點和清晰的理論、實踐邏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的實際緊密結合,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文化。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它的基本內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是它的理論精髓。理論界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把握新時代世界發展大勢和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入分析我國新時代的階段性特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科學回答中國問題的同時,也對當今世界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有效解答。其中許多思想主張和理論判斷,既是對中國問題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當今世界問題和人類發展問題的科學解答。特別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飽含著對人類發展諸多重大問題的深刻思考和獨特創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話語的價值目標、思想體系和實踐策略,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時代發展的新高度。

社會主義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對中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深入探討,闡釋了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富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由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世界上最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近代以來,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中國封建統治的腐朽,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成為中國人民的重大歷史任務。進步的中國人開展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改良運動或革命斗爭,然而最終都歸于失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其科學性、革命性和先進性成為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改造中國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經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革命的勝利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自創立時起就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的奮斗目標,這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逐步成熟,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制定和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并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使中國這個東方大國順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是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再一次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富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全面改革開放;以江澤民、胡錦濤等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中國共產黨戰勝了來自國內外各方面的風險挑戰,堅持、捍衛并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完成了人民生活水平達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迎來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回答了要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理論界對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深入和多方面的考察。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有學者認為,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成為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的歷史使命。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多方政治勢力先后登場,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進行了多種嘗試,結果均遭失敗。近代中國的這一歷史使命便歷史性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有學者認為,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走俄國人的路,成為當時中國先進分子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迫切需要代表本階級利益的政黨對工人階級進行行之有效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應時而生。

有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的過程中,充滿了基于實事求是的主動理論創新。在革命的各個時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創造對革命有利的歷史條件。在歷史客觀條件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創新,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階段匯聚了強大的力量。這種對待歷史的積極主動態度,使中國共產黨的崛起具備更多的歷史必然性。

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使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創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有學者認為,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共產黨沒有辜負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有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開辟的偉大道路、創造的偉大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成績,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理論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關于黨史、國史系列重要論述的精神指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澄清了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上的一些錯誤或模糊的觀點;充分發揮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召開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時間節點上,以中國近現代歷史事實,闡釋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論證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史和偉大成就,堅定對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和中國文化的自信;運用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特別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中國化的文化因素,說明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有觀點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研究也說明,必須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繼續清除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相關學科的研究,增強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學理性;以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的成果深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成果豐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的結論。王繼平 羅雅真?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

點擊數:4收藏本頁
精品国产高清91,欧美日韩国产ⅴa另类,精品国产911看片,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亚洲免费青草视频在线 | 亚洲性色在线视频 | 日本午夜久久精品福利 | 最新99国产小视频 |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 | 一本大道香蕉动漫五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