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童站立課堂正中央”,帶領團隊兩次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創新教育扶貧方式,為900個貧困縣的3800個遠程教學站打造“永遠在線的課堂”;把816節直播課送上教育戰線“抗疫”的最前線,……34年中,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竇桂梅永遠站在課堂上。
——題記
提起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教師竇桂梅,人們并不陌生。從主題教學到成志教育,她的粉絲遍及教育界,甚至在偏遠鄉村,都會遇到家長正用她的推薦書單給孩子網購兒童讀物……她是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教育學博士,但竇桂梅更愿意說: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師。
語文立人,永遠站在課堂上的“學術工匠”
從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走來,15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吉林師范學校,30歲成為吉林省最年輕的特級教師,竇桂梅把每一節課都當作研究課,永遠站在講臺上,一站就是34年。
把小學語文教學,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是她生命中不竭的動力。上世紀90年代,正是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大討論的階段,更多地是在從“教什么”到“怎么教”的方法論上的論爭。面對當時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竇桂梅提出“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三個超越。2001年10月,作為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的主講人,她走進人民大會堂,作了《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的專題報告,并到全國巡回宣講。
2004年,竇桂梅提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設想,用帶有精神意蘊的核心語詞作為主題,引領學生語言發展、思維提升,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形成主題引領的集成塊化教學,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科教學中落細落實。她在課堂上行走,用實踐加以超越與印證。
竇老師有個習慣,任何一節常態教學,她都要寫三遍以上的教案,第一遍是寒暑假提前備課時候的初備教案;第二遍是在集體教研、備課的過程中,基于原稿再豐富的教案;第三遍是在教學之前夾在書里給兒童呈現版的教案。
在《牛郎織女》教學中,她引導學生深度質疑,“見一面,織女就愛上牛郎是不是太輕率了?為什么是牛做媒而不是馬和狗?”等23個問題,并用“美滿”這一主題將學生的質疑進行歸類梳理,在主題推動的過程中整合完成,引發學生對民間故事創作特點與價值觀的討論,弘揚和諧美滿的民族文化。她走進蘇州市盲聾啞學校,為盲童們上《秋天的懷念》一課,借助史鐵生的文字引導學生領悟不論遇到怎樣的人生際遇,都要“好好活”的生命體驗……
34年來,40余節經典課例影響全國,發表近200篇學術文章,平均下載量1257次、平均被引頻次57次。竇桂梅帶領團隊為全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小學生研發《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指南》《清華附小的語文課》《影響一生的主題閱讀》……形成了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課程資源、評價等維度協同推進的語文教學思想和實踐體系等。在中國知網中,以“竇桂梅”“竇桂梅主題教學”為關鍵詞搜索詞條分別為6655、3943。博士、碩士畢業論文研究主題教學達2241篇。正是由于這樣的持續研究,小學語文主題教學成為輻射深遠的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流派之一,并于2014年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課程化人,推進增加兒童實際獲得的結構性變革
2010年底,成為清華附的第16任校長后,竇桂梅仍然堅守課堂一線,每天與孩子們在一起,過沸騰的教育生活。
2011年初的一天,竇桂梅帶領中層管理者到一年級聽課。她發現,不同教師走馬燈似地輪番登臺,都在傳遞本學科的知識并提出不同的要求。六、七歲的小朋友,對這一天所積累的知識碎片和老師提出的各種要求,茫然無措。聯想起最近聽的其他幾節課,《詠鵝》同時出現在一年級的語文和音樂教材中,語文課上過了,而音樂老師還是零起點。
過于強化自己學科屬性,卻忽略了最應當做的“培養完整的人”的工作,如何從這個困擾基礎教育多少年的現實難題中突圍出來,成為縈繞在竇桂梅心中的大課題。她想到了自己解決語文教學“碎片化”問題的經驗——主題教學。
這種經驗能夠遷移到整個小學學科里嗎?她為自己內心的想法所激動,并充滿立刻行動的力量,組織研究團隊,一個硬骨頭接著一個硬骨頭啃下去,一個影響全國的課程體系模型日漸成熟,這就是清華附小“1+X課程”體系。
“1”是優質落實的國家基礎課程;“X”是由“1”生長的兒童個性課程;“+”指兩者互動結構。“1+X課程”增強了學科內知識的有機聯系,使學科與生活、科技聯通,引導兒童站立在課堂正中央,更好地建立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有機聯系,不斷拓展思路,開闊視野,實現高質量成長。
當老師們在課程改革中,遇到困難時,她站出來說:“我在課堂上先試試看,請大家來聽課,向我的課堂開炮。”于是《皇帝的新裝》《大腳丫跳芭蕾》《阿長與山海經》《時光中的父親》等一個個精彩的課例,成了老師們跨越課改難題的階梯。“她是教師中的好校長,更是校長中的好教師。”清華附小的老師們這樣評價她。
在她的引領帶動下,“1+X課程”在全國引起基礎教育的強烈反響。發表在《課程·教材·教法》上的《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1+X”建構與實施》下載量高達13120次,被引頻次達137次。每周5節示范課通過互聯網學校,向900個貧困縣的3800個遠程教學站直播,每學期帶培全國偏遠地區、北京市遠郊區縣學員,進行“體驗式”跟崗學習,一年達100人以上,支教送課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近十年來,該校在昌平、海淀、朝陽跨區域一體化辦學,讓學生在家門口一樣享受成志教育的成果。
成志樹人,以兒童視角研究百年學校價值坐標
每天早晨,竇桂梅都會站在校門口,微笑著豎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禮迎接學生,一站就是十年。曾有人好奇地問:校長工作這么多,有必要嗎?她說,這個習慣幫助我認識每一位學生,隨時隨地地把觀察發現轉化為育人行為;也讓孩子們和家長們知道,在這所學校里,有一個能夠時時為他們豎起大拇指,值得他們信任,并為他們排憂解難的人。
小彭,就是一個被竇桂梅大拇指點亮的孩子。曾經的他,是班級的“種子”,學習用品凌亂不堪、上課總是東倒西歪,班級里發生的事情好像和他沒有任何關系。
有一次,竇老師來到這個班聽數學課。數學老師正講面積問題,引導學生估算:“鳥巢”的面積大約相當于多少個附小操場?其他同學還在演算,坐在角落里的小彭冷不丁冒出一句:“41個。”說完,又自顧自地玩起來。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但是竇老師高高舉起雙手,向小彭豎起了兩個大拇指。這一幕恰巧讓這個冷不丁抬頭的孩子看到了。下課后,得知小彭的答案是正確的,竇桂梅帶著數學老師疾步來到小彭面前,激動地說:“小彭,你怎么這么了不起,又快又準。”小彭的表情一閃,回了她一句:“沒什么,本來就是那樣的。”
這是個契機!竇桂梅親手給他寫了一份校長獎,同時還送給他一盒特殊的禮物,鄭重地送給他:畫筆和紙。自此,每天竇桂梅在校門口迎接學生的時候,只要見到他,總會響亮地喊著他的名字——小彭!三八節學校號召孩子給自己的母親寫獎狀,她意外地收到了小彭寫給自己的獎狀。
被竇桂梅點亮的孩子還有很多,藏族男孩兒丹珠、冰球小子溫博成、小法布爾李嘉華……這一個又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引發她思考教育工作者該如何引導當下的兒童,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的問題。
于是,在2015年清華附小百年校慶之際,竇桂梅帶領團隊系統梳理百年學校的辦學經驗,構建了學校成志教育的育人體系,提出要引導當下的兒童樹立理想抱負、意志品質,并付諸實踐行動,使其“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確立了實現成志教育的三條實施路徑:成志學段三進階(一二年級為啟程學段,基礎牢;三四年級為知行學段腰桿硬;五六年級修遠學段,起點高),順應兒童天性和學段特點,呵護興趣到激發樂趣,到形成志趣的階梯遞進,節點躍升;“1+X課程”挖掘國家教材中的學科與活動育人要素,在課堂主渠道優質落實、落地生根;主題課程群,探索一種面向未來的激發兒童內在潛質、自覺超越的課程形態。
2018年,清華附小獲得第二屆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這是基礎教育界唯一的一所兩度獲得國家成果獎一等獎的學校。研究的腳步沒有停歇,這一年“小學立德樹人成志育人模式實踐研究”獲得國家社會基金“十三五”規劃課題的立項。2020年4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托清華附小開展“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機制研究”課題研究。面對這些來自各方的高度肯定,竇桂梅卻說:教書育人是我作為一個教師的本分,兒童的成長才是我的最高榮譽。
公益助人,戰“疫”中為全國小學生直播
2020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教學秩序。2月初,受教育部所托,中國教育電視臺《同上一堂課·直播課堂》和該校協商——能否由附小承擔起疫情期間,向全國小學生直播全學科課程的任務。
電視現場直播、覆蓋所有學科、全國小學生觀看、疫情不停直播不停,學校工作也必須不折不扣……這場“大考”,接,還是不接?竇桂梅說:“清華附小是與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成長起來的學校。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特級教師。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使命。”
從2月17日起,竇桂梅的生活調整成直播課時態。每天12節直播課,意味著她要聽12節,參與研究12節。她帶領團隊多番研討,精準地將直播課定位為學習導引課,并在電視臺專門錄制了《同上一堂課》觀課導引,讓每個學生知道,如何以直播課為載體促進由自己學習走向自主學習,最終實現自動學習。
她發揮學校一體化辦學的協同機制,立足線上線下,形成了25個一體化協同備課團隊,共同研究;由特級教師帶團隊指導課堂,資深教師帶領年輕教師,團隊集體把關、陪伴鼓勵;組成外部“第三方專家”咨詢顧問組,進行課前診斷和課后點評,整體形成校長領銜、專家引領、特級同行、伙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扎實教研鏈條。
使命面前,竇桂梅每天跟團隊一起摸爬滾打,“過五關斬六將”:第一關,教學內容的“專業在屏”;第二關,體現互動的“兒童在屏”; 第三關,吸引注意力的“PPT在屏”;第四關,一氣呵成、無差錯“在屏導學”;第五關,方便兒童暫停的關鍵節點“劃重點”。
近4個月的“同一堂課”,清華附小一體化的233位老師直播的816節課,竇桂梅節節參與、節節閉合。而正是這個和老師們一道“切磋”“琢磨”的過程中,一支敢擔當、敢碰硬、敢創新,每個人都“做不漏氣的發動機”的教師隊伍建立起來。那段艱難的時光里,“別擔心,有竇老師和我們在一起”,是支撐這支鐵打的團隊一直走下去的堅實的力量。
戰“疫”直播以來,全國每天收看的用戶在2500萬左右,直播及點播總量達6.54億次,節目收視率上漲了539%。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同上一堂課”直播課的問卷調查中,總體滿意率達91.2%,83.5%的觀眾觀看了小學課堂,每次收看的平均時間29分鐘,收看完播率接近100%。清華附小《同上一堂課》以良好的學習導引和學習效果得到了全國各地師生、家長等多方好評,成為孩子們難忘的共同記憶。中國教育報刊發評論員文章稱贊道:“當他們走上直播臺,當數以千萬計的學生每個工作日準時守候在屏幕前,這是一場何等壯觀的教師與學生的心靈之約,它傳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信心和力量,讓我們真實觸摸到了家國的溫度和使命的分量。”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面對直播課老師,竇桂梅是特級教師,指導、引領、示范;面對疫情防控,她是特級校長,將全體師生的安全健康事無巨細放心間;面對學生,她又成了副班主任、帶教導師,進入六個年級的6個班級,聽從班主任的指揮,參加“在線班會”、輔導學習小組、批改作業……
正是這樣的全方位深潛,讓清華附小不僅順利完成直播任務、校園平穩安全做好復課準備。同時,通過互聯網學校為學校學生,乃至全國兒童線上學習提供《“1+X”自主學習資源清單》,一站式解決學生居家學習的問題,并開始思索未來“后疫”時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新思路。
這次戰“疫”大考,竇桂梅帶領清華附小臨危受命,創新教育扶貧模式等,擴大輻射效應,喊出了“努力做更多孩子的成志榜樣和引路人”的響亮口號。
她和她的團隊沒有辜負時代的期望,教育部在給他們的表揚信中說:“清華附小積極組織優秀骨干教師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勇于擔當,積極奉獻,圓滿完成了國家平臺課程直播、錄播任務,為全國中小學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竇桂梅這樣說:“30年來黨和人民的培養,讓我知道——教師是我的第一身份,也是我的第一使命。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唯有以舍我其誰的勇氣沖鋒,做人民需要的四有好老師,和全國所有的教師一道做好學生的四個引路人,方能不辜負這偉大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