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思索幸福到底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千千萬萬:考試順利、擁有好身材、皮膚變好、喜歡的人可以喜歡自己……后來當拼命靠近這些答案后,我發(fā)現(xiàn)我還是不幸福,甚至開始變得奇怪——拒絕善意的靠近,對自己越來越嚴厲、越來越不喜歡自己、越來越讓自己陷入一種總是在追求更好明天的狀態(tài)...
我總是給幸福一個假設(shè),總是覺得只有自己和生活變得更好了,我才會幸福。這其實暗含著一種“此刻的我不會幸福”的潛在認知。可生活啊,不正是由一個又一個“此刻”組成的嗎?如果此刻的我不會幸福,那么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幸福呢?經(jīng)歷過痛苦掙扎后,當自己從暴風雨中走出來后,才驚覺自己已經(jīng)不是之前的自己了。經(jīng)歷過那些眼中只有深深的恐懼和孤獨感以及每天的苦痛難耐后,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幸福難求,只是自己一直錯誤地認為只有變得更好才有資格幸福,可更好永遠存在,只能無限靠近,卻永遠不會徹底實現(xiàn)。
所以真相大概應(yīng)是:幸福是擁有一種說出“縱使我很平凡,但我仍配擁有幸福”的底氣。于是我開始學著喜歡上自己、我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可愛之處和獨特的古靈精怪 、開始欣賞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卓越的情緒管理能力、開始佩服自己對他人的奉獻、開始夸贊自己可以一口氣看一下午書的專注和投入。
我不管,即使我離完美十萬八千里,即使沒有得到想要的愛意,即使我承認我還是孤獨的,但我決定學著無可救藥地去反復(fù)愛自己。然后我發(fā)現(xiàn),幸福其實是冬天午后的暖陽和一本好書,幸福是和朋友們在大街上肆無忌憚地大笑,幸福是三五知己互相鼓勵陪伴,幸福是和發(fā)小逛逛吃吃然后伴著夕陽回家,幸福是和家人嗑瓜子聊天,幸福是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家里的氣氛調(diào)節(jié)器讓愛的人感到溫暖,幸福是對自己和他人寬容處理事情不再急躁,幸福是明天、昨天還有每一個今天。直到今天我才懂得那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句中的“他”對于我來說,是苦苦追尋卻藏在身邊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