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混合式教學改革,就要涉及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設計,即學生學習一段時間的線上視頻并完成測試后,到課堂上的教學過程怎么安排呢?如何設計呢?通過采訪不同的老師,我得到這樣的答案:?
1.老師應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便于老師評估學生掌握情況。
2.應設置課前問題,讓學生有所準備,課堂上能夠充分表達。
3.針對學生共性問題答疑,并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知識的補充、拓展或者更新。
4.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采取同質分組或者異質分組的形式,使每組學生都能達到最低教學目標。
5.合理布置任務,有效組織課堂,并掌握課堂進度,使教學按計劃進行。
6.為學生提供參考資源與支持,設計合理的評價標準,可采取師生、生生互評等方式進行答疑、評價。
7.加強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查、側重學生能力訓練。
哇,好復雜,具體怎么做呢?沒有思路是不是?下面, 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1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線下課堂教學是對線上學習的答疑解惑與應用提升,應該設置挑戰性的任務,從而實現知識技能的提高。面授課應該有清晰的教學目標,該教學目標可以與線上學習一體化設計,也可以單獨設計,應該包含:
1.?促進學生線上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2.?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運用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3.促進學生八大職業核心能力的提升,如批判性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處理與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
4.?促進學生素養的養成,如職業素養、信息素養等。
每次課的教學目標不一定全部涵蓋這4條,但是應該從這幾個角度考慮。
2教學組織與安排
很多老師會說:原來課堂上我講的內容現在學生都自學完成了,到了課堂上我該怎么做呢?所以,就要設計你的課堂面授了。
合理設計的教學過程能夠更加有效地組織實施。而教學實施過程應該在任務單中有所體現,讓學生有所了解和準備。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時間安排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考慮:
(一)形成見面課組織的框架,并分別給各步驟分配時間。
例:導入/答疑(10分鐘)——討論/分組協作/頭腦風暴/建模分析/展示(60分鐘)——分享/測試(10分鐘)——總結(10分鐘)。
具體的時間分配能夠讓你掌控課堂。?
(二)??課前明確告知學生任務單,讓學生有充分準備。
(三)??針對課程特點,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
3確定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活動的選擇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效果,那么常見的課堂教學活動有以下7種:
1.?提問:即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幾個問題,循序漸進、逐級深入,使學生能夠通過思考來內化知識、應用知識。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大課互動,也適合理工類課程。
有的老師總覺得無法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解答,那么可以考慮從這4個角度來設計:
要求講出更多證據:所講的觀點有哪些數據作為支撐?
要求進一步澄清:你能為你所講的舉一個恰當的例子嗎?
把各個發言聯系起來:你的觀點和其他小組、上次課小組討論的結果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概括總結:對于今天的討論結果還有更好的理解嗎?
2.?頭腦風暴:提出討論問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思考,將內容記錄下來并共享,最后經過反復篩選與整合,形成答案,讓大家充分地思考、激發靈感。存在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思考不夠深入,需要老師引導或者補充。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小組進行。
3.?一分鐘表達: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說明事件或觀點或者總結等,使學生形成思考問題關鍵點的能力,可有效促進學生的歸納總結和語言表達能力,這種方式是了解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
4.?測驗:開放性的問題或者測驗,如果課前使用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課程結束前使用可以促進學生理解鞏固學習內容、評估教學效果。
5.?小組交流分享:與頭腦風暴不同之處在于給予小組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學生擁有搭檔、互相交流觀點、尋求問題解法、形成統一方案、全班同學共享,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這里小組任務可以是課前完成,課堂上直接分享即可。
6.動手實操:學生實踐,學生展示并評價,教師反饋點評,尤其是優秀作品點評與存在問題的學生點評,對于學生提高都有幫助。學生作品也可以放在課前完成,課堂上展示、評價即可。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實操類課程。
7.?問題解決:?結合現實問題創建問題情境、學生分組討論解決并系統整理呈現。這種適合與實際生活或案例有交叉的課程。
4考核方式與標準提前告知
對于考核方式與標準應該在課前任務單中統一明確告知,使學生清楚課堂的評價標準與規則。評價標準應該更加傾向于激勵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而不是標準答案的獲得。評價的主體與對象、評價量表應該提前確定并讓學生知曉。
5?總結與答疑
針對線上學習以及線下面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并總結。
問題來源可通過3種方式收集:
1.學生學習大數據、章節測試題、論壇討論題;
2.學生課上提出或者老師觀察到的問題;
3. 其他渠道收集的問題。
課堂總結可讓學生總結、老師統一匯總的方式進行。老師對課堂有個總結對于學生來講非常重要。
6見面課設計反思
老師應該對見面課組織進行反思,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是否達到了有意義的學習效果?
2.是否促進學生認真參與?
3. 組織是否周密?
4.是否提供了活動的詳細說明,實施流程與規則、評價標準?
5.是否給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反思的機會。
文章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c4NTYwNw==&mid=2649603887&idx=1&sn=028c3f7f675a7c1458867e13da4848fb&chksm=887ec187bf0948919840972171c4c998a6f455f274221fb017bc8b9a2a1b8d8a6ad3183a026d&scene=21#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