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省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政府外辦、省國資委、省稅務局聯合發布《關于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十條意見》
關于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十條意見
一、創建山東省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
將職業教育擺在現代化教育強省和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大格局中系統謀劃布局,緊緊圍繞破解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突出矛盾,推動省部共建山東省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在職業教育考試招生、人才培養、“雙師型”隊伍、產教融合、辦學制度、保障機制、管理體制、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創造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建設職業教育制度創新高地。
著力調動各地、各職業院校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創新發展激勵機制,將各地、各職業院校創新發展情況作為職業教育省級重點項目支持的重要因素,遴選一批職業教育發展基礎好、改革創新意識強的市、縣(市、區),省地共建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青島市、濰坊市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為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新樣板。
二、優化改進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
按照有利于選拔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原則,加快推進高校分類考試招生,使春季高考成為技術技能人才選拔的主渠道,本科招生計劃安排逐步達到應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招生計劃的30%,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升入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會;
科學調整并細化春季高考專業類目;
分專業類目組建技能測試項目庫,明確技能測試收費標準,強化測試內容的技術性、綜合性和隨機性;
適時調整考試科目分值,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測試分值比重;
制定具體措施,建立職業院校學生參加國家、省、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等級與技能測試成績掛鉤的賦分體系;
從2022年起,春季高考統一考試招生報考人員為中等職業教育應屆畢業生,社會人員報考應取得高中階段教育畢業證書或具有同等學力;
非山東戶籍高中階段學生參加春季統一考試招生應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
加強春季高考考點尤其是專業技能考點基礎能力建設,提升考試保障和服務水平。
優化改進專升本考試制度,加強過程考核,從2020年起,依據學生高職(專科)在校期間的綜合素質測評成績設置報名條件。
優化招生錄取結構,逐步調減公辦本科高校舉辦高職(專科)教育的校數和招生規模,公辦本科高校穩步有序停辦高職(專科)教育。
三、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系統規劃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扎實推進包括技工院校學歷教育在內的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本科與專業學位研究生銜接,推動中職、高職、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暢通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本科高校渠道,鼓勵高等學校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規格,積極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高等學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逐年提高,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主動學習技術技能。
鼓勵支持高職院校輻射帶動更多中職學校,繼續穩步擴大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遴選一批職業院校專門舉辦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制定具體措施,建立優質本科高校參與春季高考招生和“3+2”“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的激勵機制及責任機制,對相關本科高校試點專業給予經費支持,并根據試點本科高校需要科學合理擴大學校招生計劃總規模;按照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優化改進“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探索“2+3”(2年本科、3年高職)、“2+2+1”(2年本科、2年高職、1年本科)、“1+2+2”(1年本科、2年高職、2年本科)等模式;探索在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省優質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舉辦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或“3+2”試點5年全部在相應高職院校培養,支持高職院校深度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踐培養環節。
承擔國家試點,探索實施“學歷證書+若干專業能力證書(1+X)”證書制度,為職業院校學生拓展就業創業本領提供支持。
優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推進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學分互認、學籍互轉,遴選具備條件的學校開展綜合高中試點,支持學生自主選擇發展方向,推動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為學生從初中畢業開始選擇適合的教育類型提供支持。
承擔國家試點,借鑒德國、瑞士、奧地利應用技術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辦學模式,以新設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和優質高職院校為主體,積極探索建設應用技術大學,支持引導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
四、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育人機制
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堅持標準引領,健全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主動對接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流程再造,到2020年,修訂、開發400個左右專業教學標準,形成既分層分類、又系統銜接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
制定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意見,啟動課程改革攻堅戰,推進“課堂革命”,推動學校全面落實國家和省課程標準,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大力推進做中學做中教、育訓結合,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在中職學校探索實施學分制改革;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學分制改革,到2020年,全省高職院校全面推行學分制。
實施德技雙優“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育工程,從2018年起,用5年時間培養10萬名左右“齊魯工匠后備人才”。
統籌推進精品資源共享課、教學資源庫、優質教材、教改立項、教學成果、實訓基地等一系列職業教育質量工程項目建設。
制定職業院校教學用書管理實施細則,健全以省為主統籌管理,市級教育行政部門、高等職業院校分別組織選用中、高職教材的工作機制,確保教材質量。
深入推進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從2020級新生起,推行“文化素質+專業技能”中職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對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進行全面科學評價。
分專業制定職業教育培訓標準,支持引導職業院校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經略海洋、軍民融合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提升職業培訓能力,主動承擔涉農涉海培訓和因去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產生的轉崗培訓及企業轉型升級產生的技術技能提升培訓,以及對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失業人員、中小微企業員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培訓,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大軍。
五、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
在各類規劃中充分考慮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著力營造包括技工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環境,健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對接的學校和專業布局結構,支持以設區的市為單位,統籌規劃市域內職業院校布局調整、專業設置、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統籌各類職業教育資源,與區域產業對接,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
優化職業院校區域布局結構,實施職業院校水平提升工程,以設區的市為單位制定5年實施方案,明確路線圖,提升職業院校整體辦學水平;
推進省示范性及優質特色中職學校建設工程、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工程,建設100所左右示范性及優質特色中職學校、30所左右優質高職院校,爭創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
健全專業設置與調控機制,建立專業設置“負面清單”和信息發布制度,定期發布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狀況報告,研究探索以專業評估結果為基礎的職業院校排名機制,健全人力資源統計、預測、供求信息發布制度,重點建設新興產業相關專業,著力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扶持農林牧漁地礦油和涉海類等艱苦專業,引導職業院校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全省建設200個左右中職品牌專業、200個左右高職品牌專業群,爭創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
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支持建設一批職業教育信息化創新與改革試點學校、試點區域;以課程資源為核心,建設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推動優質資源跨區域、跨學校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所有專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六、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辦學長效機制
制定校企合作推進辦法,加快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制定產教融合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爭取山東省及8個左右城市、10所左右高職院校、80所左右中職學校及部分職教集團、企業成為國家職業教育“十百千”產教融合試點,試點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投資符合條件的,可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優惠政策。
落實校企合作辦學財稅激勵政策和收費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在職業院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職業院校依托企業生產車間等實訓資源建設二級學院(系);從2019年起,市、縣級人民政府設立職業教育發展資金,建立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成本補償機制,將規模以上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開展職業教育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規模以上企業按職工總數的2%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
支持建設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校和企業,對成效突出、示范作用強的項目,給予一定獎勵,并將其作為企業評優評先、項目資助的重要依據;
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一批骨干職業教育集團。
制定政策措施,允許職業院校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開展有償服務所得收入、校辦產業年度利潤等收入可用于單位績效工資發放;
職業院校開展生產服務性實習實訓取得的勤工儉學收入,可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學生勞動報酬;
職業院校教師根據相關規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控制,不作為調控基數。
制定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導意見,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允許社會力量通過購買、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辦學活力不足的公辦職業院校,鼓勵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
七、建設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在高職院校和公益二類中職學校實行人員控制總量備案管理,財政部門依據機構編制部門核定的人員控制總量,按人員控制總量內實有人數核撥經費,確保學校人員工資按時足額撥付。
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在機構編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以及其他有關主管部門的指導、監督下,職業院校按照有關規定自主制訂單位內部人事管理制度,自主管理崗位設置,自主安排、執行用人計劃,自主公開招聘各類人才,自主組織競聘上崗和人員聘用管理,自主確定本單位績效工資分配方式。
健全職業院校教師自主招聘制度,專業教師招聘以測試專業技能和執教能力為主,可采取考察的方式招聘高水平技能人才;
允許教學急需但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專業人才參加學校招聘,合格的先作為兼職教師使用,待取得教師資格證后再轉為正式教師;
支持學校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和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專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擔任產業教授,財政參照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確定經費撥付標準,或按照項目工資制、年薪制撥付薪酬。
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推進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青年技能名師建設計劃,培育一批專業(學科)骨干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職教名家,完善職業院校教師技能大賽制度和教學能力大賽制度,造就一批職業教育領軍人物。
創造條件建設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設立職業技術師范二級學院,培養職教師資。
推進非營利性民辦職業院校教師養老保險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待遇試點,當地財政部門應充分考慮學校繳費規模,對試點學校給予適當補助。
八、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
建立穩定長效投入機制,堅持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經費撥款水平,切實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繼續加強對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改善和內涵建設的支持力度,探索實施“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的財政撥款方式。
全面落實中職學校生均經費撥款標準,確保旅游服務類(不含烹飪專業)、財經商貿類、休閑保健類、教育類、司法服務類、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專業,每生每年2800元;
農林牧漁類、資源環境類、能源與新能源類、土木水利類、加工制造類、電工電子類、石油化工類、輕紡食品類、交通運輸類、信息技術類專業,每生每年3300元;
體育與健身類、醫藥衛生類專業,每生每年3900元;文化藝術類專業、旅游服務類的烹飪專業,每生每年4500元。
全面落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標準,確保公辦高職高專院校生均撥款達到1.2萬元以上,并適時提高和實行差異化撥款,形成獎優扶優、支持特色發展的機制。
落實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政策,向社會公開使用情況。
建立市、縣級人民政府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績效評價、審計公告、預決算公開制度,并將各地生均撥款標準落實情況與省級獎補資金、項目安排、招生計劃下達相掛鉤。
制定具體實施意見,對不按規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企業,由各級政府依法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統籌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
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舉辦職業教育,拓寬辦學籌資渠道。化解公辦職業院校債務。
九、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依托山東與澳大利亞南澳州、德國巴伐利亞州、德國賽德爾基金會、德國手工業者協會、德國焊接協會和魯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研討活動等交流合作平臺,支持職業院校有計劃地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與海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對一合作關系,舉辦合作辦學項目,系統學習先進辦學模式,建設海外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等。
推動高水平職業院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支持職業院校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聯盟,在沿線國家建立辦學機構、研發機構,與沿線國家職業院校聯合舉辦高水平職業技能大賽,接收沿線國家學生來我省職業院校留學,支持承攬海外大型工程的企業與職業院校聯合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基地,加快培養適應我省企業走出去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組織部、中央外辦等部門<關于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廳字〔2016〕17號)規定,優化審批程序,對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實行區別管理,鼓勵支持職業院校教學科研人員更廣泛地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十、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
修訂《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
加強督查考核,落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要求,夯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將職業教育作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評價結果作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
組建山東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重大決策的科學性。
加強職業院校領導班子建設,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要求配強職業院校領導班子;加強干部資源統籌,加大高職院校正職交流使用力度。
加強各級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隊伍建設,鼓勵支持聘請一線優秀教師擔任兼職教研員,形成專兼結合、動態管理的教研員隊伍。
對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健全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機制,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切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創造平等就業環境,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在落戶、就業、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不得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
組建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庫,鼓勵技術技能大師建立工作室。
辦好工匠和勞模精神大講堂活動,邀請具有高尚品德、精湛技藝的勞動模范、技能大師、能工巧匠進校園、進課堂,引導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
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講好職教故事,傳播職教聲音,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十條意見》解讀
一、基本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為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節點和有力支撐,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環節和有效突破口,整體設計、協同推進,在省級層面基本形成了全方位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體系,走在全國前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全國教育大會要求,大力辦好職業院校,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再出發”,確保我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更加順應時代要求,更好服務鄉村振興、經略海洋、軍民融合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等重大戰略,在系統總結以往經驗做法、梳理基層和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省教育廳聯合省委組織部、省委編辦、省委臺港澳辦、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外辦、省國資委、省稅務局等部門研究制定了《關于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十條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期間,共召開不同層次專題研究會議20余個,征求了全省17市、100余所不同類型學校及部分行業企業意見,歷時5個多月。
二、主要原則
(一)堅持改革創新,創造性學習貫徹。對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新精神新要求的,結合我省職業教育工作實際及面臨的形勢,在充分體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基礎上,以改革的精神和創新的辦法,制定新政策新措施。
(二)堅持一以貫之,持續不斷推進。保持政策延續性、一貫性,既有政策尚未全部落實的,繼續堅定不移推動落實;既有政策需要完善的,積極主動優化改進,確保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三)堅持問題導向,強調務實管用。按照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要求,開展了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重大問題及建議征集工作,摸清了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解決路徑和措施。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務實管用地制定政策措施。
(四)堅持對標先進,繼續鎖定前列。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在我省既有職教政策體系基礎上,認真學習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地區經驗做法,兼容并蓄,活學活用,將其經驗做法轉化為符合山東實際的政策措施。
三、主要內容
《意見》共10條,涵蓋了職業教育考試招生、人才培養、“雙師型”隊伍、產教融合、辦學制度、保障機制、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
(一)建設職業教育制度創新高地。緊緊圍繞破解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突出矛盾,《意見》提出,推動省部共建山東省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為全國創造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建立創新發展激勵機制,將各地、各職業院校創新發展情況作為職業教育省級重點項目支持的重要因素,省地共建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支持青島市、濰坊市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為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新路徑、提供新樣板。
(二)推動春季高考成為技術技能人才選拔的主渠道。我省于2012年在全國率先建立“文化素質+專業技能”春季考試招生制度,本科計劃1萬余人,年均報名人數10萬余人。為更好選拔技術技能人才,《意見》提出,按照有利于選拔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原則,加快推進高校分類考試招生,使春季高考成為技術技能人才選拔的主渠道,本科招生計劃安排逐步達到應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招生計劃的30%,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升入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會;科學調整春季高考專業類目,組建技能測試項目庫,強化測試內容的技術性、綜合性和隨機性;建立職業院校學生參加國家、省、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等級與技能測試成績掛鉤的賦分體系;從2022年起,春季高考統一考試招生報考人員為中等職業教育應屆畢業生,社會人員報考應取得高中階段教育畢業證書或具有同等學力。
(三)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人的多樣性、經濟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客觀需要不同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此,《意見》提出,系統規劃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扎實推進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本科與專業學位研究生銜接,暢通中職學校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職業院校畢業生進入本科高校渠道,高等學校招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逐年提高,推動中職、高職、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主動學習技術技能,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提供保障。
(四)采取有力措施調動本科高校參與貫通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省從2013年開始,開展中職與本科“3+4”、高職與本科“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目前試點專業點147個,年度招生規模1萬余人,推動中職、高職、本科高校聯手為學生成長“鋪路搭橋”。為進一步調動本科高校積極性,《意見》提出,建立優質本科高校參與對口貫通分段培養的激勵機制及責任機制,在招生計劃、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探索貫通培養多種實現形式,探索在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省優質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舉辦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或“3+2”試點5年全部在相應高職院校培養。《意見》還提出,遴選一批職業院校專門舉辦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
(五)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開始“破冰”。《意見》提出,承擔國家試點,借鑒德國、瑞士、奧地利應用技術大學和臺灣科技大學辦學模式,以新設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和優質高職院校為主體,積極探索建設應用技術大學,支持引導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
(六)實施10萬“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育工程。《意見》提出,實施德技雙優“齊魯工匠后備人才”培育工程,用5年時間培養10萬名左右“齊魯工匠后備人才”。為此,一方面堅持標準引領,健全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主動對接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流程再造,到2020年,修訂、開發400個左右專業教學標準,形成既分層分類、又系統銜接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另一方面,啟動課程改革攻堅戰,推進“課堂革命”,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七)建設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意見》提出,分專業制定職業教育培訓標準,支持引導職業院校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經略海洋、軍民融合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提升職業培訓能力,主動承擔涉農涉海培訓和因去產能、淘汰落后產能產生的轉崗培訓及企業轉型升級產生的技術技能提升培訓,以及對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失業人員、中小微企業員工、殘疾人等群體的培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勞動者。
(八)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意見》從學校和專業兩方面提出具體措施:一是推進省示范性及優質特色中職學校建設工程、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工程,建設100所左右示范性及優質特色中職學校、30所左右優質高職院校,爭創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二是定期發布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狀況報告,研究探索以專業評估結果為基礎的職業院校排名機制,重點建設新興產業相關專業,著力升級改造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扶持艱苦專業,全省建設200個左右中職品牌專業、200個左右高職品牌專業群,爭創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
(九)著力促進校企互利共贏。為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辦學長效機制,《意見》提出7措施:一是制定校企合作推進辦法,加快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二是積極承擔國家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試點;三是落實校企合作辦學財稅激勵政策和收費政策;四是市、縣級人民政府設立職業教育發展資金,建立接收學生實習實訓成本補償機制,規模以上企業按職工總數的2%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實習;五是支持建設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校和企業,給予一定獎勵,并將其作為企業評優評先、項目資助的重要依據;六是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建設一批骨干職業教育集團;七是推進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十)職業院校開展有償服務所得收入可用于教師績效工資發放。《意見》提出,制定政策措施,允許職業院校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開展有償服務所得收入、校辦產業年度利潤等收入可用于單位績效工資發放;職業院校開展生產服務性實習實訓取得的勤工儉學收入可提取一定比例支付學生勞動報酬;職業院校教師根據相關規定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計入當年本單位績效工資總量,但不受總量控制,不作為調控基數。
(十一)全面落實學校用人自主權。《意見》提出,在高職院校和公益二類中職學校實行人員控制總量備案管理,財政部門依據機構編制部門核定的人員控制總量,按人員控制總量內實有人數核撥經費,職業院校自主制訂單位內部人事管理制度、管理崗位設置、安排執行用人計劃、公開招聘各類人才、組織競聘上崗和人員聘用管理、定本單位績效工資分配方式。
(十二)培養一批職業教育領軍人物。我省近幾年來圍繞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優化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結構,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設計,《意見》在此基礎上又作了進一步深化探索。《意見》提出,支持學校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和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專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擔任產業教授,財政參照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確定經費撥付標準,或按照項目工資制、年薪制撥付薪酬;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完善職業院校教師技能大賽制度和教學能力大賽制度,推進齊魯名師名校長建設工程、青年技能名師建設計劃,培育一批專業(學科)骨干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和職教名家。
(十三)堅持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著眼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意見》提出,建立穩定長效投入機制,堅持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繼續加強對職業教育辦學條件改善和內涵建設的支持力度,探索實施“基本保障+發展專項+績效獎勵”的財政撥款方式、全面落實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并將各地生均撥款標準落實情況與省級獎補資金、項目安排、招生計劃下達相掛鉤,落實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政策,等等。
(十四)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度。《意見》提出,一方面“引進來”,依托山東與澳大利亞南澳州、德國巴伐利亞州、德國賽德爾基金會、德國手工業者協會、德國焊接協會和魯臺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研討活動等交流合作平臺,支持職業院校有計劃地學習和引進國際先進、成熟適用的人才培養標準、專業課程、教材體系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建立一對一合作關系等;另一方面“走出去”,推動高水平職業院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國際聯盟,在沿線國家建立辦學機構、研發機構,與沿線國家職業院校聯合舉辦高水平職業技能大賽,加快培養適應我省企業走出去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十五)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環境氛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為營造良好氛圍,《意見》提出,修訂《山東省職業教育條例》,將職業教育作為對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的重要內容,組建山東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要求配強職業院校領導班子,鼓勵支持聘請一線優秀教師擔任兼職教研員,組建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庫,辦好工匠和勞模精神大講堂活動,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講好職教故事,傳播職教聲音,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