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青春心向黨”——黨史學習實踐團成員劉曉雅來到濱州市惠民縣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參觀學習,參觀革命歷史遺跡,聆聽革命先烈的傳奇故事,回顧渤海革命老區光輝的革命歷程,感受濃濃的紅色渤海情。
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黨性教育基地位于惠民縣城北部,緊臨原武定府府衙古建筑群。我們了解到,渤海革命老區機關舊址始建于2012年8月,占地面積8500平方,分6個展區,2013年7月1日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系統總結回顧了從1937年到1950年,渤海老區軍民一心,支前抗戰、奪取勝利的光輝歷程。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老棉襖放在擔架上。”這是曾經在渤海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渤海區于1944年1月11日由原冀魯邊區和清河區合并而成,解放戰爭時期作為山東省唯一未被國民黨占領的地區,這里成為華東戰場重要的物資供應基地。解放戰爭時期全區共有17.2萬子弟兵參軍參戰,81.9萬民工隨軍支前,5.5萬人英勇捐軀,并孕育出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
惠民縣黨史研究中心主任孟書軍介紹,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渤海區的黨政軍機關就設在惠民縣,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在這個地方發出了無數指令、無數電波來指揮渤海區的革命戰斗。渤海區的部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并且在這里誕生了“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老渤海精神,老渤海精神是和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國革命精神一脈相承的,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此次參觀,劉曉雅同學深刻意識到了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時刻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精神,用實際行動來詮釋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胸懷一顆紅星,何愁前路荊棘。青年人生逢其時,重任在肩,使命催人奮進,當需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爭做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