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強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深入學習沂蒙精神,日前,我校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師生一行前往臨沂市沂南縣,走訪了全國“最美雙擁人物”、沂蒙“新紅嫂”于愛梅以及山東省十大戰“疫”最美志愿者、臨沂市孤貧兒童服務團沂南團團長李晴。
本次走訪地選擇了沂蒙山區沂南縣。沂蒙山與井岡山、延安并稱為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三大老革命根據地”,曾是中共中央華東分局、新四軍軍部、山東省政府和山東軍區等黨政軍機關駐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涌現出用乳汁救助傷員的“紅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進群體,以沂蒙精神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得到了重視和傳承。
此次主要走訪于愛梅及李晴兩位沂蒙精神代表人物,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一行與兩位代表深入交談,更加深入了解了沂蒙精神的內涵。于愛梅既是一位紅嫂后人,又是一位新時期的擁軍模范,曾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十多年來,她身體力行,通過自發捐助和廣泛發動社會各界人士、民營企業家聯合擁軍,不僅作為工薪階層自己出資20余萬元,同時向愛心人士及企業籌集錢物百余萬元,關心老英模及困難群眾。新時代新紅嫂之所以新,就在于對傳統紅嫂精神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愛黨愛軍、鐵骨道義的傳承和發展,這對我們今天正確、深刻理解和踐行“四個意識”,具有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李晴在沂南志愿團成立之初,與同事們一起下鄉鎮、走街道、進企業、入社區,僅用一個月就準確摸排完成全縣358名孤貧兒童的信息并分類建檔。“能把孩子的心燈點亮,讓孩子接受愛;等他們長大成人,成為愛;走上崗位有能力之后,傳承愛,就是我志愿服務的最終目標。”李晴說。
“沂蒙精神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沂蒙精神已走出沂蒙山區,走進越來越多的人內心。黨員應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加強自身學習,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沂蒙精神的豐富內涵、深邃要義,從中汲取歷史智慧、精神力量,錨定“走在前、開新局”,以新的擔當為學院的黨建發展注入紅色動力,實現加速發展。”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高曉莉說。
沂蒙精神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軍民、黨群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新時期更需要這種團結統一、高度一致的精神。通過這次走訪,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一行對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表示將把沂蒙精神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不忘初心使命,砥礪奮進征程,使沂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