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學子2020級數字媒體技術2班學生丁聰穎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發表文章《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丁聰穎:追尋生命的意義》。文章講述三位共產黨員所追尋的生命意義,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將以學強能,做勇于創新的攀登者,在前行的道路上,去努力追尋那屬于燦爛青春的生命意義。
在校期間丁聰穎主持校級課題1項,獲2021年國家勵志獎學金、2022年省政府獎學金、第九屆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銀獎、校級榮譽9項,校級榮譽稱號7項,并擔任育新工作室主持人助理和青年新媒體中心記者團顧問。文章散見于騰訊網、新浪網、齊魯壹點等網絡平臺,詩歌發表在《南北作家》。現將此篇文章整理,以饗讀者。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丁聰穎:追尋生命的意義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有的人一生草草了事,我們活在人世間,到底是在追尋著什么?
當我陪爺爺看電視劇時,《大山的女兒》中黃文秀的形象讓我印象深刻。作為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研究生,黃文秀毅然放棄了留在北京的機會,選擇回到廣西,選擇在百坭村扶貧。作為一個女孩子,她把漂亮的連衣裙放在了箱底,選擇了更加便捷的運動服和運動鞋。為了幫助村民們脫貧,她深入豬圈查看豬的生長情況、向養蜂人學習如何采集蜂蜜、下農田栽種砂糖橘......百坭村脫貧了,但她的生命卻永遠停留在了三十歲。
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了解了黃文秀的事跡后,有著七十年黨齡的爺爺感嘆道:"這女娃真的是有大愛之心啊!"是的,時刻心系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
那天,我與高中好友回憶起當年備戰高考時的經歷,我們每天都要摘抄素材,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繼才夫婦守護開山島的故事。好友動情地說:"對啊,后來王繼才爺爺去世了,王奶奶也依然在守護著島嶼。"網絡上有一段王奶奶的采訪,王奶奶說:"他守護孤島,我守護他。"這是多么令人動容的感情!"一輩子都在島上,真的不會乏味嗎?"好友發出疑問,"你說,他們到底圖什么呢?孤島上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也沒有珍饈美味,孤島上信號會不會也不好啊?"我不知道該怎樣回答,但心中對這對夫妻的敬意越來越濃。
對于王繼才來說,守島就是守國,祖國的土地不容侵占。三十二年的駐守,三代人的付出,踐行初心,不怕犧牲,這或許就是王繼才爺爺生命的意義。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時,我采訪了一位九十四歲的退伍軍人。他從1947年參軍入伍后,先后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戰役數百次。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為響應國家號召,他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先后帶領村民挖水井,種菜園,建油坊、石灰窯、沙場、油泵制造廠等。他埋頭苦干,堅持為民所想,為村里的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積極奮斗了三十年。直到現在,這位九十四歲高齡的軍人依然不忘本色,"只要國家需要我,我就能上!"在采訪中,這句話他常常掛在嘴邊。
這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不管是扶貧書記黃文秀,還是守島夫婦王繼才王仕花,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請黨放心,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將以學強能,做勇于創新的攀登者,在前行的道路上,去努力追尋那屬于燦爛青春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