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24日中午十二點,日本開始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據日本東電公司發布的消息,24日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預計為200至210噸,每天的排放情況將在次日公布。根據計劃,福島核污水的排海至少要持續30年。
日本的核污水是怎么產生的?核污水和核廢水一樣嗎?日本核污水正式排放,會對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01
核污水是怎么產生的?
要弄清楚核污水是怎么產生的,先得了解核廢水。
我們知道,核電站的發電原理是依靠核燃料反應,產生的熱量將水燒開,從而產生水蒸氣,水蒸汽在管道里推動渦輪旋轉,渦輪再帶動發電機就產生了電。
核電站在正常日常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就是核廢水。
既然如此,那日本為什么有規模如此之大的核污水要排放?
福島核電站周圍的地下水被核反應堆污染,再加上之前冷卻反應堆澆的水,這些水就是新聞里提到的核污水,12年以來已累計了134萬噸。
核污水指在事故中直接接觸反應堆中放射性物質的水,由于受到沾染而具有高度放射性。這種水要嚴格存放,經過多道工序處理、專家評估效果后才能允許被排放到海洋里,否則其帶來的生態風險將不可估量。
這兩種水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在之前的一些報道中,不少媒體都把它們混為一談。
02
核污水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例如氚、碳-14、碘-129等,其中很多放射性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
氚這種元素從外部對人體造成輻射的可能性不大,但大量進入人體后,輕則導致疲乏無力、嗜睡、食欲減退等;累積到一定劑量后可能引起慢性放射病,甚至致癌。
那如果沒有直接遭遇核輻射,只是吃了一下被核輻射污染的食物,會有嚴重的后果嗎?
核輻射放射性物質可以經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這三條途徑進入人體。
進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在人體內繼續發射多種射線引起內照射(可以想象在身體里一把持續發射子彈的槍)。當放射性物質達到一定濃度時,便能對人體產生損害。
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通過食用海產品就間接地攝取了海水中的各種放射性物質,人體內的放射性物質積累就很可能會超過安全劑量。
?
03
核污水排放的影響有多深遠?
按照東京電力公司(東電)的計劃,經過處理和稀釋的核污水將通過一條約1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放入海,排放時間將長達30年。
① 漁業
首先影響的就是漁業。
根據頭豹研究院的數據,我國漁業分為近海漁業與遠洋漁業,核污水排放將對兩者造成一定影響。
近海捕撈水產品主要來自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四大海域,地理位置都在日本核污水排放海域上游,短期內受影響程度較小。
但部分近海捕撈水產品可能短期內將受到影響。其中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是中國遠洋漁業的重要捕撈海域之一,而西北太平洋海域也是核水排放后首先受到污染擴散的海域。隨著中國近海漁業過度開發,近海漁業資源呈衰退趨勢,中國漁業企業逐漸由近海捕撈轉為遠洋捕撈,遠洋漁業的規模和產量持續擴張。
在此趨勢下,核污水排放對公海的污染將嚴重威脅到中國海洋漁業的發展。
② 糧價
一旦日本受污染地區農作物的安全性出現問題,一方面將在日本長期的農業保護政策鏈條上撕開一個裂口,另一方面也勢必導致稻谷進口的忽然增加,按照日本糧食產量在全球總產量中所占比例測算,此次事故將至多導致全球糧食供應減少3%-4%左右。
總的來說,在全球糧食供需緊平衡的情況下,雖然目前全球庫存可以彌補此次危機導致的缺口,但是核危機將對糧食供需形成負面沖擊,預計國際糧價還將維持在高位。
③?其它影響
一旦核污水排海,可以預見,其負面影響還將如“多米諾效應”般,逐漸延伸至其他產業。不僅所有涉及海洋食品類的產業,食品行業、藥品保健品行業也會受到波及。
整體看,除氚外,福島核廢水中含有的其他重點反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最高可達上百至數萬年,且可能對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具有長期、近乎永續的危害。
當前,生態環境部按照監控重點區域、覆蓋管轄海域、掌握關鍵通道的思路,正在組織開展2023年度我國管轄海域海洋輻射環境監測。后續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加強有關監測工作,及時跟蹤研判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我海洋輻射環境可能的影響,切實維護我國家利益和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