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方面希望把學校辦好,得到家長和社會認可;家長希望把孩子送到好學校,讓孩子健康成長。辦學者和學生家長對學校建設的追求是對優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動力。學校發展有不同的模式和路徑,但優質教育的實現有賴于教育文化自覺,文化是學校建設的靈魂。
文化是社會組織的內在屬性,社會組織的建筑環境、設施陳設、規章制度、人際關系等都是其內在文化的體現。而社會組織的優秀文化是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價值選擇形成的。品牌學校的品牌正是這所學校優秀文化的外在表現。這種優秀文化表現在學校的諸多方面,如科學的辦學理念、優質的辦學質量、豐富的教學課程、良好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悠久的辦學歷史等。
優秀的學校文化大致包括以下3個層面:一是學校管理者和全體教職工的文化內涵,表現為對教育本質、教育行為等的基本文化理解和文化修養,即“內化于心的教育文化”。二是學校辦學的外在文化表現,如辦學理念的表述、育人目標的描述、管理制度的建立、教學課程的設置、師生關系的營造、學校環境的設計等,即“外顯的學校教育文化”。也有人把學校外顯的文化分為軟件文化(如制度、形象標識等)和硬件文化(如學校校舍環境等)。三是學校文化的社會影響和認同,包括社會和家長對學校文化的認可和接受等。這3個層面具有緊密的邏輯聯系:學校辦學的外在文化表現是學校品牌的標志,而優秀的文化內涵和修養是學校品牌的內在支撐,學校文化的社會影響和認同是學校文化建設成效的體現,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既要修煉外功,更要修煉內功。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文化自覺,形成和諧的內外文化生態,才能實現發展優質教育的目標。
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具體來說,學校文化具有以下功能:一是促進形成和諧的教師關系、師生關系,形成團結向上的人際文化,讓學生在良好環境中學習成長;二是促進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和隊伍建設制度,促進學校持續發展,并將優秀學校文化傳承下去;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特長發展、健康發展,提高課程和課堂效率,實現有效教學;四是用先進的教育文化影響社會和家長,形成和諧的、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文化環境。
學校文化建設,應把道德文化培育放在重要位置。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德育可以分為顯性德育、隱性德育兩個類別。顯性德育主要是指納入課程計劃的具有德育功能的課程,而隱性德育是指那些沒有納入課程計劃但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的事物,如校訓、校園文化、校園內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的人和物等。德育重在實效性,學校德育文化建設依賴校園內所有個體的積極作為。學校每個成員的言行舉止、人格品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應不斷增強德育意識,提升德育專業化水平,引導教師牢固確立立德樹人的職業操守,發揮學校環境育人的獨特作用,通過文化建設塑造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