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信的到來, 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 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教育隊伍以及教育環境提出了挑戰, 通過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完善“微”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強化監督機制建設, 營造良好的微信傳播環境以及學習環境, 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月, 騰訊公司推出繼QQ后的又一即時通訊工具———微信,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短短幾年時間, 微信活躍用戶已達近9億, 新興的公眾號平臺達1000萬個, 領跑即時通訊領域。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 社交媒體中高學歷人群占據主導位置, 90后以37.7%的占比成為最大人群, 與大學生所處年齡段契合。大學生思想活躍、追求個性、擅于表現自我, 使得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接受和普遍應用。
2016年12月7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 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以“即時化、社交化”為一體的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形式, 在開拓了大學生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生活、擴展了大學生知識、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的同時, 大學生單純的思想、較重的好奇心, 使得他們不能清晰地分辨微信所傳遞的信息是利是弊, 微信中不良信息、不文明行為也影響著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把握機遇與挑戰, 分析存在問題, 提出對應策略, 提高微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基于微信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
(一) 微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改革開放前后, 受經濟條件的限制, 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字和語言為載體, 以課程開設的形式展開。改革開放中期到21世紀前, 經濟快速發展,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百花齊放, 被作為一門學科開展研究, 形式多種多樣, 包括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2]進入21世紀, 互聯網深入到每個人的學習、生活中, 互聯網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作用日益明顯, 網絡成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微信的出現, 進一步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形式構建的立體化信息資源, 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給受教育者, 給大學生帶來全新感受, 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微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時空的限制, 教育者、受教育者可隨時隨地發表信息、轉載并評論, 打破傳統教育陣地的局限, 拓寬了工作空間, 優化了教育環境。
(二) 微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占據了主導地位, 受教育者被動地接受信息, 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微信的互動性及即時性, 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姿態公開的交流, 有助于消除大學生的戒備心, 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幫助大學生將自己的真心想法表達出來, 教師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態, 在互動、分享、交流、探討中共同學習、解決問題, 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此外, 微信傳遞的信息圖文并茂、形象生動, 學習氛圍輕松、愉悅, 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積極性, 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 微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
終身學習、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理念的發展, 網絡帶寬的加大、移動終端設備及無線網絡的普及, 為人們碎片化、微型化的學習需求提供了軟硬件條件, 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愈發明顯, 由此催生了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新興的學習模式。以微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集圖、文、形、聲為一體, 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 有助于學生自主探索、可持續的學習與反思。借助微信, 學生可以根據所需自由選擇信息、自主學習, 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 打破了教師與學生的陌生壁壘, 師生在信息的交換中、在傳播的雙向互動中, 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自主性。
三、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 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帶來沖擊。
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出了挑戰。微信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產生了“低頭族”, 大學生沉迷于微信的社交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此外, 大學生習慣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模式, 微信的到來, 開辟了網絡學習新途徑, 學生能夠使用手機自由、充分的學習, 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了深刻影響。二是大學生對微信的過度依賴影響著大學生的社交技能。微信豐富了大學生社交方式的同時, 其虛擬性、互動性的特點, 使大學生深入微信之中, 弱化了與老師、父母、同學的真實空間交流, 缺乏面對面交流的經驗誘發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下降。三是微信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發起了沖擊。微信的風靡以及海量的信息, 豐富了大學生獲取信息內容、便捷了大學生獲取信息途徑的同時, 大學生信息識別、判斷、甄別、批判意識的缺失, 微信內容的復雜性, 非主流價值觀念也充斥著大學生的頭腦, 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這些“糟粕”信息的影響。
(二) 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帶來沖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發起者、實施者和承擔者。[3]微信在大學中的流行, 微信對大學生的沖擊,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新理念、改善方法、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思想政治教育者遇到了全新的挑戰。微信對思想政治隊伍的沖擊首當其沖體現在教師媒介素養的不足。新媒體時代, 微信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借助新媒體, 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 還需要轉變、更新觀念, 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 熟悉微信的運行規律、傳播模式、組織架構, 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模式, 積極地運用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和傳遞教育信息的話語權。
(三) 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沖擊。
人類的生活需要社會環境的依托, 同樣,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環境的支持。微信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沖擊一方面體現在加大了網絡輿情監控的難度, 微信視閾下的信息傳播是無屏障的, 所有人都可自由地發布、傳播信息, 大學生獲得的信息繁多且無序, 大學生的獵奇心理、自身媒介素養的不足, 滋生了消極、落后、不良信息傳播的土壤, 加上大學生“去個性化”、從眾的心理, 容易形成認知趨同的局面, 降低了輿情監控效果, 加大了輿情監控的難度。另一方面, 微信挑戰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微信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實現了線上線下結合、虛擬與現實結合, 改變了課堂結構, 變革了人們的認知方式, 而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已滿足不了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對象及教育制度都應與時俱進, 緊跟新媒體時代發展步伐。
四、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
微信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 也帶來了挑戰, 把握機遇, 采取措施, 迎接挑戰,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是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強化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作用, 強化“微”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核心意識, 強化監督機制的保障作用, 是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三大創新策略。
(一)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是創新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媒介素養教育旨在幫助教育者掌握豐富的“微信息”和“微知識”, 具備更強的“微”能力, 以指導學生正確地選擇、理解微信資源, 培育學生媒介健康的批判能力, 使其能夠有效運用媒介資源提升自己, 完善自我, 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關鍵在高校, 一是高校要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利用微信這一新媒體平臺開展工作, 通過開展相關培訓, 提高教師媒介素養, 提升媒介使用能力。二是高校要積極挖掘教育教學資源, 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組織編寫媒介素養教育專門教材, 建設媒介素養課程理論體系, 全方位、立體化地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二) 完善“微”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完善“微”領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創新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一是要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領, 面對微信傳遞的正面、負面消息并存的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樹立主動意識, 優選先進文化知識, 充分發揮微信傳播特性, 將晦澀、枯燥的理論知識, 借助圖表、動畫、視頻等多種形式, 通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等多種途徑, 生動地呈現出來, 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壞以及目標實現的程度,?[4]一方面優化思想政治隊伍結構, 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多方融合, 專兼結合, 打造一支立體化的教育隊伍;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 教育者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 熟悉大學生的思想規律, 掌握微信的教育功能, 熟悉微信的傳播特性,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不斷提高運用微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三是要強化微信的載體作用, 一方面微信的社交、即時屬性, 能幫助教師第一時間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 針對大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 通過微信平臺因勢利導、對癥下藥, 引導學生走出思想誤區, 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另一方面, 搭建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眾平臺, 組建運營隊伍, 主動發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打破教室壁壘, 以朋輩的方式與學生展開互動, 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 強化監督機制建設。
強化監督機制建設是創新微信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一是在國家層面, 應積極宣揚社會正能量, 并依據微信的發展狀況, 完善網絡立法, 加強對微信的監管, 制定微信傳播的規范, 扎牢信息的源頭, 杜絕不良信息的滲透, 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二是高校應完善監管體系, 一方面要整合宣傳、學工、信息等部門以及學生, 組建一支微信輿情監管隊伍, 負責收集、整理、分析微信傳播的信息, 承擔微信監管職責;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大學生網絡行為道德規范的培育, 實現高校與微信運營商的良性互動, 建立雙向反饋機制, 針對大學生不良的行為規范第一時間采取措施, 保證文明、健康的微信環境。
五、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