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育人目標與個體實際行為的契合度。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知”難入心、“行”難落地,“知”可考察、“行”難測量,知”與“行”難以有效統一與相互促進等問題。大數據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利器,它能夠促使大學生“有效知”、監測大學生“如何行”、預判大學生“是否行”,其預測反饋功能促使大學生“知行轉化”。運用大數據技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路徑有:運用數據采集技術進行“知與行”數據的動態采集與分析;依靠數據挖掘技術構建以個體行為為基礎指標的教育監測與評價體系;通過聯機分析技術建立以“個性化”為導向的教育方式方法庫。
關鍵詞: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
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育人目標與個體實際行為的契合度,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關鍵指標,其存在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界討論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做”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核心:“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歸根到底就是看個體“如何做”。對于個體行為有長期、動態的跟蹤和記錄,能夠有效掌握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高校肩負著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實效,關系到民族、國家的存亡興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或改變各行各業的架構和運行模式,作為教育的重要一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也面臨著全新格局。互聯網的廣覆蓋為追蹤、記錄大學生海量行為數據提供了基礎,大數據技術使掌握個體“如何做”成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分析
1.“知”難入心,“行”難落地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轉型期與網絡新媒介的多重挑戰,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方法的實效性也受到了影響。伴隨著互聯網出生、成長的“95后”學生群體不斷呈現網絡時代的新特點,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方法能否順應當代學生的個體價值特征、能否滿足當代學生的社會化價值訴求,在新時期需要重新理解與再度審視。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為“千人一面”“千人一法”,與大學生個體的特點和實際需求有差異、有距離,難以充分達到讓學生既需要接受、又有能力接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與理念要想真正讓學生接受,必須以關注與明確個體價值作為接受心理的支撐點,實行“因材施教”,由“要我接受教育”轉變為“我要接受教育”,從而順利完成大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但是,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價值取向現狀與問題需要耗費教育者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我國人口基數眾多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實現有針對性地教育難度較大,依靠人為來判定學生的情況實際上也難以精準,教育者大多數時候只能做出片面的、簡單的劃分,使因材施教“有形無實”。
2.“知”可考察,“行”難測量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實效,應該從三個階段進行考量:起始于知識性的學習,經歷情感、信念與意志的共鳴,最終落實于行動的實踐。傳統教育方法中,只能做到對第一層次“知識性學習”的考試、考察,對于第二、第三層次的內容很難測量與評價。教育者要了解大學生對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的情感與意志的共鳴情況,主要是通過在規定時間內用集中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人的思想”展開詢問,更多地關注受教育者“怎么想”“如何說”。[1]?然而,人的思想及其形成非常復雜,其中有認知、情感、意志、信念,甚至還有潛意識的成分。對于認知、情感等顯性的要素我們較易判斷,而對于意志、信念等隱性的價值觀念層面的指標卻很難評定。[2]
“欲知其人先觀其行”,思想與行為存在相關性,內在的思想認識、情感、信念總會通過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對個體行為進行長期、動態、全面地觀察和記錄,才能真正掌握其真實的思想狀況。在過去,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價值觀念外顯行為表現的全時空性,使我們的觀察非常有限,無論從人力還是物力上都無法做到對個體行為長期、動態地追蹤與觀測。即使我們在某個特殊時期,對被調查對象行為密切觀測,但還是缺少長期、動態的觀察,無法排除個體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刻意暫時偽裝的行為,導致少數人目的達成便松懈下來行為“反常”的情況出現。
3.“知”與“行”難以有效統一與相互促進
按照知行轉化的觀點來看,從“知”到“行”是一個心理實踐過程,其中要經過情感、信念、意志的一系列復雜的動態運動,每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共同對下一個環節產生正向的積極作用,此循環才能夠順利完成;否則,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不能順利形成有效回路,很難實現統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知”,不能有效地學,就不可能很好地知,就無法將所學作為行動指南和指導實踐的工具。
一種思想和理論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融入社會生活。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側重于“知識性”的教育,與價值引領、信仰教育存在距離,與日常行為習慣養成、道德情操陶冶還未有效結合,難以通過切實有效的手段獲得大學生主動的思想認知、情感認同,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對行為好壞進行準確測評,使“知”與“行”在“知行轉化”的鏈條中,缺少有效途徑確保二者有效統一與相互促進。
二、大數據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利器
1. 大數據能夠促使大學生“有效知”
“個性化”教育是現實的迫切需要、時代的必然要求。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與學的“雙主體”關系是對傳統教育主客體關系的重大變革,傳統的話語特權被逐漸消解,“雙主體”成為一種未來的趨勢。對于大學生而言,大數據不僅僅是“數據大”,更意味著“個性化”。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因材施教有了用數據“說話”的能力,相比于傳統模式能夠更加高效、全面、精準地對學生群體進行劃分、對學生個體進行剖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個體進行個性化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大數據模型的建立和數據分析,從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細節之中判斷大學生的實際需求與所欠缺的教育,精準地判斷被采集人所需要的服務、所適合的教育模式與手段,從而實現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實效性。對于教育者而言,大數據的發展與廣泛應用,對其駕馭大數據的能力不斷提出新的挑戰,而掌握并運用大數據技術必將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必須重視接受主體的差異性,并且切實注意到大學生是成長過程中的青年,區分他們的個性和“不定性”,突出教育的個性化、層次性,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需要,方能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2. 大數據能夠監測大學生“如何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是教條,也不是死板的理論,而是行為的導向、實踐的引領。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標,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取向,以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養,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實踐原則,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大學生行為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會發現并摸清大學生政治行為、學習行為、人際交往行為、經濟行為等各個維度行為的規律與特點,進而發現與總結出“遵從型”人格行為特點與“背離型”人格行為特點的差異。與總體育人目標相符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取向相一致的行為特點將被發現、表彰與推廣;同時,與總體育人目標相沖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取向相背離的行為也會被發現、記錄與分析。利用大數據技術的聯機分析與挖掘功能,最終可以形成一套根植于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行為指標體系,以此作為指導與監測大學生“如何行”的最好依據。
3. 大數據能夠預判大學生“是否行”
人的外顯行為、言語,總的說來,是內部品德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要客觀、公正地了解與評價個體的思想狀況,就必須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行動中來,到行動中去”是大數據時代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全新視角。在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前,要隨時隨地獲得學生的行為記錄數據幾乎不可能,而這一切在大數據時代卻成為現實。
網絡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一種主要生活方式,“網絡化生存”模式留下了群體與個體海量日常行為與思想外顯痕跡的數據,為研究、判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實效提供了巨量數據樣本。對于學生海量行為數據的長期積累,一方面建立在信息化校園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建立在對大學生在校園網內的網絡行為監測的基礎上,這兩方面的信息來源構成了樣本數據。大數據技術將這些行為數據信息進行收集、篩選,并進一步量化處理與分析,對于遵從教育目標的個體行為予以鼓勵強化;對于可能背離教育目標的行為進行及時分析,尋找對大學生施教與產生影響的行為作用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前干預。
4. 大數據的預測反饋功能促使大學生“知行轉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于育人目標與大學生實際行為的契合度。借助大數據的預測功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實現有針對性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實現教育的全程、及時、動態,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通過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模型,對大學生日常主要行為中各維度的行為表征數據進行動態采集與更新,與后續的智能整合處理相結合形成一個動態開放式循環整體,從而建立立足于日常生活的、長期的、細化的監督、反饋與預警機制。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力大數據模型,可以精準地預測被采集個體所存在的問題、所需要的教育模式與服務、所需要的指導和行為的規范,將其融入到之后的教育引導活動中去,使教育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讓受教育者更有效地“知”;同時,也能通過行為數據庫對大學生日常行為進行有效監測,精確地從相互聯系中獲取更多重要變量,及時發現行為存在的問題與異常,并且可以在某些行為尚未發生的時候就可以有效預測其發展趨勢,通過再教育、紀律規范等方式對個體行為及時糾偏,從而形成良性的“知行轉化”循環系統。
三、運用大數據技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踐路徑
1. 運用維度數據采集技術進行知與行數據的動態采集與分析
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全面了解和準確把握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言行中來,到言行中去”是大數據時代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核心要點。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總體目標、價值取向和實踐原則的分析與解讀,結合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借鑒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完成大學生日常主要行為表征調研、提煉及相關行為研究的理論分析,對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不同層面、各個維度的海量因子信息進行采集、篩選及數據化處理,完成知與行海量數據的采集。
根據大數據系統的技術特點與應用需求,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主體特點,引入“維度數據”的概念,通過對大學生日常主要行為的外在特征進行總體分析與論證,參考已有文獻,綜合教育效果實驗結論,最終歸納、篩選出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主要相關因素,這些相關因素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模型的數據基礎。“維度數據”技術能夠使數據以多點、多線、多面、多關聯關系的立體構型關系方式,在統一數據組中兼容海量的信息,以充分支持決策與分析系統的群體信息需求,這是數據倉庫管理與開發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建立“知行”模型奠定基礎。
2. 通過聯機分析技術建立以個性化為導向的教育方式方法庫
運用大數據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心就是針對不同學生個體的特點,尋求與之匹配的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系統理論,最終目的是實現“更好地知,有目的地行”。對影響因素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運用聚類模型和關聯模型,建立起大數據信息采集后的分析模型,以便根據需要開展多維分析及應用;不斷更新數據,保持整個系統的活力與精確。從采集到的信息中,按被采集對象分類,研究其對應特征,并用關聯模型來預測他們的更多相關關系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而通過實時反饋,實現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導的自動監控和主動干預。
技術進步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改進教育方式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制定個性化的教育引導方法,開展行之有效、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解決當前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針對“問題”學生的分析,可以將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類,再根據出現風險的程度進行劃分,然后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分析海量信息的基礎上發現目標行為變量與影響因素多維變量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分析,可以發現隱藏在巨量行為數據信息背后的潛在價值,開發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不斷積累并形成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方法庫。
3. 依靠數據挖掘技術構建以個體行為為基礎指標的教育監測與評價體系
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依靠數據挖掘技術,構建以個體行為為基礎指標的教育監測與評價體系,是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構建以個體行為為基礎指標的教育監測與評價體系,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指導思想,與現行的面談、問卷等傳統監測與評價形式相補充。以個體行為為基礎的評價指標偏重細微的、無意識的、生活化的行為表現,是被評價對象在自然狀態下的日常真實表現。由于是對學生長期、客觀、多角度的觀察與監測,此類指標可以反映真實行為與思想情況,使評價更加全面。以個體行為為基礎構建指標,要充分體現“落細、落小、落實”的特征,既是評價也是教育引導學生從細處著眼、從點滴做起。
通過以個體行為為基礎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確立,借力“智慧校園”的數據系統,經過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與挖掘,一方面可以有效檢測現有各項指標的信度與效度;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挖掘出對教育現狀真正產生影響的、潛在的、尚未開發的相關因素指標,重新構建科學的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大數據帶來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可以做到更全面、更科學地發現、收集、篩選、確立信度與效度統一的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推廣使用,未來可以建立起連接國家、社會、學校的數據網絡,從數據的交互、隱私的保護等方面完善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莎?徐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