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此時代發展要求,迎合了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凸顯、自由奔放”的全體特征,取得了諸多成效。然而,作為一種虛擬教育傳播途徑,其在實踐和推行的過程中還存在“形式化、滯后性、無序化”等問題,其實效性很難保障。為此,高校應從“內容設計、平臺建設、教育形式”等維度去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保障路徑,使網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應有的功效。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突破路徑
?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互聯網為信息傳播媒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現代傳媒方式。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較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優勢明顯,其獨特性表現在:第一,整合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網絡教育新渠道,更能迎合大學生的特性。第二,保障性。強大的信息系統能為教育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第三,互動性。網絡的“線上線下”新型師生交往模式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第四,靈活性。時間靈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選擇性自由,可便捷師生生活。但是,作為一種虛擬教育模式,在實踐和推行過程中還存在“形式化、滯后性、無序化”等問題,其實效性很難保障。為此,需要教育者探索并構建一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保障路徑。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表現
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虛擬性,其現實困境不容忽視,尤其實效性的缺乏值得教育工作者們深刻思考。面對新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教育本質是否偏離、教育成效可否達到預期、教學反饋是否真實、教學優勢能否發揮充分是突出問題。具體而言,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內容不夠充實,形式化嚴重
縱觀整個高等教育的思想教育系統,各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已初見雛形,但也存在內容缺乏、平臺建設形式化的問題。高校將大多數精力花費在教育平臺“量”的積累上,而忽略了其內容的價值與效用的開發。網絡教育平臺信息冗雜,并且實時交互性不足,難以保障學生信息的真實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重理論說教,較現代課堂教育而言,這種純理論的“宣傳式教育”顯得枯燥無味,學生更愿選擇趣味性較強的娛樂信息。由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同拳頭打進一汪水里,力道被卸去,無法引起學生關注,無法觸動心靈,也就難以實現老師與學生的及時互動,教學內容輸出與教學效果反饋鏈條斷裂,自然無法真正實現“引導式”授知。
2.教育信息更新緩慢,滯后期較長
由于技術和管理的匱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知識更新緩慢,信息滯后。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客體,當代大學生對計算機技術的掌握程度與網絡的綜合運用能力毋庸置疑。網絡雖可以快速傳播信息,但同時如同雙刃劍,這種便捷性帶來諸如信息發布不嚴謹等新問題也不容小視。許多大學生反映,信息內容的頻繁改動是其忽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為信息接受者,大學生依然感受不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而不對稱的信息交換與嚴謹性的缺乏造成信息傳遞不及時與不準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密切結合當代大學生的關注點,必定只能做到“換湯不換藥”的表面效果,再有高科技的信息系統作支撐也不能保證其教育效果的實質性落實。
3.教育約束不夠有力,失范性突出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聯網的高度綜合性,能夠保證信息及時,但學生在接收信息時往往不能和周圍人一同分享與討論,即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地探索,其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布信息的興趣也會減淡。加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對學生的約束、監管存在漏洞,既無法得知學生對信息的接收情況和理解程度,更加不能保證大學生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能否堅持以往“人際溝通”范式,從而導致人際關系越來越虛化,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行為便會自由散亂,越發松懈。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因素分析
從以上的問題梳理可以看出,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和提升空間,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來深入分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暢通
互聯網的自身特性使得在與傳統教育接軌時,出現實效性不足的現象。具體看來,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信息呈現過于簡單。網絡媒體對信息的呈現簡單直白,無法保證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如同應付了事一般。第二,教育平臺建設落后。大多數高校出于管理成本考慮,沒有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開展網絡教育新型平臺建設,而是借助原有的校園網平臺,其技術和服務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雖然,部分高校建有專門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但其頁面和功能設計不關注用戶體驗感受,功能單一且缺乏互動性,吸引不了學生的關注目光。第三,信息發布缺乏創新。信息傳播主題網站只涵蓋簡要信息,且知識更新慢,陳舊的內容難以與當下熱點銜接起來,以至于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及時交互的優點,也無法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最終使這種優秀的教育平臺形同虛設,學生的關注度不高,教育實效性大大降低。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不濃烈
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嚴重形式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三點說明:第一,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脫軌。網絡教育畢竟新奇,其與傳統教育方式的脫軌嚴重,過多的自由時間造成授課、信息傳播質量下滑,使眾多信息發布者忽視了“育人”本職。第二,網絡信息可讀性不高。從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信息來看,大多是新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東西,這些東西學生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工具上都可以閱覽,無法真正吸引受教育者閱讀的欲望。就網絡環境優化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應該重新設計內容板塊,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多樣性的教育主題,便于學生自由選擇,從而營造出網絡教育的“學習氛圍”。第三,網絡教育信息的原創性不強;同時,網絡關鍵板塊被各種商業廣告充斥,這無疑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接受者帶來巨大的沖擊,平臺上重復信息的反復傳播,無疑成了“信息”垃圾,影響學生對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不利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濃烈氛圍的營造。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參與度低
大學生接受教育時不夠積極,歸納起來,以下三點為重要影響:第一,高校學生的網絡行為整體急躁。網絡對于高校學生已然常態化、生活化,網絡及網絡文化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又使得他們實踐意識淡薄。浮躁的習慣使得他們瀏覽圖文信息時一目十行,文字中所包含的關鍵信息容易被其忽略。第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板塊設計死板。目前我國高校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上的板塊內容主要集中于“形勢政策、文件精神、黨建之窗”等領域,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心理咨詢、青春風采等領域較少涉及,不符合學校“授知育人”和“以生為本”的教育追求,學生參與積極性難以調動。第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監管、激勵機制不夠完善。這使得大學生在參與活動時容易產生“投機”心理,走走過場,打打游擊,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做法,而且,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獎勵機制缺乏,無法樹立榜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成為了一種擺設,教育資源絕大多數成為一種“群內共享”,師生之間交流互動和在線答疑解惑的機會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能做到在某個時段的短暫性互動,信息反饋不及時,學生毋庸置疑是“被潛水”。這樣死氣沉沉的教育平臺失去了它本應該發揮的優勢與功效,失去了對學生的感染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三、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為此,高校既要正視網絡環境的優化,又要突出運用網絡手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尋求更合理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突破當前現實困境的路徑可以從三個方面探索。
1.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
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加強平臺信息發布監管力度、提高信息發布管理水平,才能切實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這就要求高校應“在網絡上建立一座直接溝通的橋梁”,完善主題鮮明、內容新穎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可從以下三點著手。
其一,建設鮮明網絡主頁,提高教育實質。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構建集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思想性于一體的主題教育網站及網頁。從橫向、縱向兩方面保證網站內容豐富。網站主題鮮明,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內容豐富,可以提高可選擇性,拓寬學生知識面和對世界的認知度;知識有深度,可以開拓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鉆研精神,加深對自身所學的理解和領悟,真正將“別人的知識”轉為自身財富。具體來講,首先,注重網絡平臺主題設計。將教育內容分為黨團建設、學研心理、幫困助學、信息溝通、活動策劃、宣傳報道、就業指導七大板塊,各版塊專門配備專業教師和學生,及時反饋教育成果以便針對性地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向,實現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其次,吸收校外網站方式和創新,完善自身網絡主題設計,建立與校外交流的鏈接和平臺,實現校內外信息交換與輿論互動。最后,加強網絡互動渠道的開發與建設,實現網絡學習中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暢通信息傳遞和思想交流。
其二,開發師生互動平臺,強化溝通效果。目前,大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僅為發布信息所用,師生互動渠道缺失。為此,高校可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拓展師生之間“線上交流與溝通”的渠道。高校可以積極開放校園BBS論壇、時政交流論壇、定時線上答疑、開通公共主頁留言等,暢通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其次,促進師生之間“線下的談話與傾聽”。高校應積極督促輔導員定期與學生進行面對面談話,以座談會形式或者深入學生寢室等進行訪問,建立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溝通的長效機制,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思想狀態,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互動內容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高校應努力推行一種“精華式”“精講式”和“貼近式”教育,堅決杜絕內容講解的“泛泛而談”,觀點闡述的“人云亦云”,借鑒意義的“漂浮不定”,力爭因材施教,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其三,促進教師全面參與,增強指導功能。專業教師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高校應該積極開拓“雙師協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學生在課堂時間上不僅能學習專業知識,還能獲得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實現知識與情感的雙重升華。首先,聘請專業教師擔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顧問。專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課程教授之外,應在網絡平臺上多與學生進行“生活閱歷、社會經歷”等方面的思想交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價值修正”,把自身充滿正能量的思想道德觀念融入到大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其次,以年級為單位實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通過“一個老師帶領幾個學生”的“微團隊”形式,加強大學生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師生間良好師生情誼。最后,構建“三師協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三師”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教師、職場導師”,“三師協同”就是將“輔導員”與“專業教師”“職場導師”的優勢職能整合起來,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進行。
2.豐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內容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獲得必要的力量支持,才能保證教育的內容多樣性。為此,應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聯網技術的培訓工作,增強他們的網絡教育水平,使網絡教育內容更加有趣,信息交流更加靈活。具體而言,可從三方面入手。
其一,加快內容更新,提高教育與時性。生動有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們的參與度,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然而,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與學生需求不同步是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更新,提高教育的與時性。首先,增加網絡教育基本表現元素的生動性和活潑性,這些元素包括文字、圖片、圖形、表格、鏈接、動畫,在制作時,尤其是要加大flash動畫的應用。其次,改進或是改變傳統的板書方式,適當地采取問答或是競答的形式,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參與到了教學中。再次,為了更深層次地實現教育的生活性,可以考慮建立很多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讓學生能夠在非上課期間也能學到知識,實現教育的生活化,讓教育趨于普及化。最后,加強對網絡專職教師的培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正常學習時間“有教師在線,有教師指導,有教師解惑”,從而保證網絡平臺與學生群體的有效聯動。
其二,增加內容趣味,提高教育靈活度。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成功的教育在于將學生的觀念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題較為老套,而且更新周期也相對較長,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難以調動受教育者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應增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提高教育靈活度。首先,重樹務實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當前,高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著重以學校為本位,這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學生群體這一重要因素,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價值。為此,我們應堅守“為學、務實、育人”的教育理念,凸顯教育的人文性。其次,要注重網絡平臺的主題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清晰劃分為“黨團建設、學研心理、幫困助學、信息溝通、活動策劃、宣傳報道、就業指導”七大板塊,全方位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最后,要積極吸收其他網站優勢,及時完善自身網絡主題設計,實現校內校外的信息交換與輿論互動,暢通信息傳遞和思想交流,實現網絡學習中師生間、校內外間的有效溝通。
其三,倡導內容多樣,提高教育選擇性。高校可以奉行“多元主體”教育內容設計思想,多主體、多維度地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具體來講,首先,努力做到“輔導員與學生的線下交流為主導而線上交流為輔助,專職人員與學生的線上交流為主導而線下交流為輔助”,實現教育內容線上線下的有機整合,保障教育內容的整體性。其次,定期開展網絡管理人員與輔導員的交流會議,交流教育心得體會,整合各自教育優勢,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新方法,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氣,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師生之間必要的合作與交流,促進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最后,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設計上,一定要把“大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把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作為第一要義,多元整合資源,提高教育的選擇性。具體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與大學生勵志成才、個人前途與祖國命運結合起來,實現多元化育人。
3.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氛圍
學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對象,他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高校應對學生群體文明上網、合法上網、綠色上網進行有效干預,擴大網絡平臺的正面意義。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營造網絡平臺文化氛圍。現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某種程度上存在跟現在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的情況,如此一來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網絡平臺的關注。此外,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以往大學生有所不同,他們更加樂意接受同步于當下文化氛圍的東西,即更傾向于接受“接地氣”一點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此,學校在三個文化上要做到健康氛圍的營造。首先,制度文化上,學校應注重結合當下社會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準則,促進學生了解和學習社會習俗、倫理道德和法律。其次,精神文化上,高校應引入雷鋒精神、長征精神、感恩精神、奉獻精神等精神文化教育。豐富學生精神信仰、精神源泉和價值導向,促進學生的思想素質提高和心理健康成長。最后,行為文化上,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鼓勵創新創造,推動不同學生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共同進步,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
其二,關注學生心理即時動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引導大學生將品行修養與技能積累結合起來,做人與做事聯系起來,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緩解學習壓力方面,給予學生最大的資源提供和方法指導,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在思想教育方面,主動關注,積極傾聽,有技巧地疏導學生不良情緒,有效化解學生的各種具體問題,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在生命教育方面,定期給予學生“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懂得生命的珍貴,以有效防范不必要的突發事件;在助困方面,要給困難學生和身體病弱學生以人文關懷;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生涯規劃教育,引導他們正確進行職業選擇和創業教育”。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從而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其三,實施“點燃式”教育。“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被大學生所厭惡和反感。需要大力推行“點燃式”和“引導式”教育方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充分把握“服務育人,助學成長”的教育目標,致力于開發學生潛能,幫助學生自然、健康成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重點鼓勵受教育者自主學習,引導他們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首先,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抽象化逐漸具體化,政治化逐漸生活化”轉變。結合不同學生個體所處環境傳遞正能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高校以“青春”背景為依托,尋找“點燃式”教育的燃點。如通過對校內外即時熱點話題進行宣傳,引發學生之間的廣泛熱議和討論,收集學生對熱點話題的認知和疑惑,通過不同的方式給予解答。最后,構建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強的主題模塊。當前的學生群體對“名人傳記、流行元素、社交話題、文化娛樂”等方面甚為關注。因此,教師加強與學生在這些領域的交流與探討會更有助于增強網絡平臺的吸引力,從而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以使其在大學生的成長中真正發揮應有的育人功效,不斷開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山東大學輔導員工作研究會與培訓基地?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神彥飛?金紹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