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黨校培訓 >> 學習園地 >> 詳細內容
 
學習園地 >> 正文
不斷鞏固和擴大青年愛國統一戰線
日期:2022-09-01 00:00:00  發布人:黨建園地  瀏覽量:11

 ??????????

???????????????????


  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證件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統一戰線政策100周年,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在全國政協“委員讀書漫談群”開設的“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專欄,共青團界別全國政協委員王陽結合共青團統戰工作歷程,講述100年的奮斗歷程中,共青團圍繞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作出應有貢獻、彰顯青春風貌的故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共青團統戰工作

  建團初期,共青團就已經意識到聯合工農等各階級的重要性,并圍繞黨建立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的目標進行團結青年工人和青年農民的具體工作。北伐戰爭開始后,團組織動員廣大共青團員報名參軍、上戰場殺敵。經團中央選送投考黃埔軍校的青年,先后有500余人,他們分布在國民革命軍各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團組織積極組織青年保安隊,為北伐軍提供情報、當向導、修工事、運送傷員。

  1927年5月10日,團的四大接受了黨對中國革命前途的分析及指示,進一步明確了團的性質和任務:“領導工農青年群眾,參加爭取革命領導權的斗爭,反抗背叛民族利益的資產階級,努力促成工農及小資產階級的親密聯合?!边@次大會號召全國堅決轉變工作方針,移向奪取群眾的斗爭與工作,努力擴展群眾工作以奪取廣大勞苦青年群眾。隨著土地革命的深入,根據地團組織和團員不斷發展壯大,到1930年10月,根據地團員發展到10萬人。這一時期,根據地團組織創立了由1萬余名青年組成的“少共國際師”,號召團員、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果實。

  1935年9月,青年共產國際六大通過了《青年統一戰線的任務》,指出“勞動青年的事業迫切要求把青年人的聯合到真正群眾性的非黨的青年組織中去,不僅吸收共產主義的,而且要吸收社會主義的以及無黨派的、民族革命派的、和平主義的、信奉宗教等的青年人加入組織”。會議結束后,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代表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名義發表宣言,號召全國青年大聯合,公開宣告改造自己的組織為抗日救國青年團體,歡迎一切愛國青年加入。

  根據共產國際和青年共產國際指示,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決定“根本改造青年團及其組織形式,使團變為廣大群眾的非黨的青年組織形式,去吸引廣大青年參加抗日救國的民族統一戰線中來”。隨后,各地先后建立了青抗先、青救會等青年抗日組織。團中央把創辦不久的中央團校改名為魯迅青年學校,為團的改造和改造后的青年運動訓練新的青年干部。到1937年4月上旬,西北蘇區除部分地區外,其余各地團組織的改造全部結束,組織人數由原來的2萬團員發展為16萬青救會員。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國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決定成立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在全國青年救國聯合會成立之前,作為各地青年救國團體的最高領導機關。

  抗日戰爭爆發后,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在黨的領導下,號召全國各界青年積極行動起來,不分黨派、信仰、職業、文化、民族,實現全國青年的抗日大聯合。1938年10月10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國青年救國團體聯合辦事處,作為全國青年抗日救國運動的領導機關。會議之后,各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青年救國團體,宣傳抗日,發動青壯年參加各抗日組織,動員青年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發動青年參加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運動。抗戰勝利在即,青救會即將完成歷史使命。有些解放區青年救國會沒有及時適應新的形勢變化,日漸渙散,尤其不能滿足已經涌現出的大量青年積極分子在政治上要求進步的需要。

  在黨的七大籌備期間,中央認為,目前中國青年運動的性質,應該是全民族的、非黨的、民主團結的、最廣泛的、新式青年運動,提出建立青年聯合會。1945年4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中央關于準備成立解放區青年聯合會的指示》。5月3日,中國解放區青年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5月4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號召解放區青年努力迎接新的戰斗和新的青年組織的誕生。解放區青聯籌委會的成立,標志著解放區青年運動和青年統一戰線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48年10月11日,周恩來同志致函毛澤東同志,提請考慮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明確了青年團的性質和任務。5月4日,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指出全國青聯把全國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愛國青年,不分階級、黨派、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民族、職業和性別的差異,緊緊地團結起來,將中國人民大革命進行到底,將農業的中國建設成為工業化的新民主主義新中國。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共青團統戰工作

  1950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在批轉《西南局關于目前建團工作的指示》時指出:“青年團與青年運動的工作,不論在城市和鄉村中,均應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在黨的領導下,青年團各級組織帶領廣大團員和青年積極參加鞏固新生政權的活動,在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社會改革運動和肅清封建殘余勢力、掃除舊社會遺毒、抗美援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青年團遵循政府外交方針,發揮民間和青年外交的優勢,積極開展、參與國際單邊或多邊的外交活動,將團的統戰工作延伸到世界。

  1950年,中蘇兩國青年團組織就開展了互訪。從1952年開始,中國青年和學生代表團先后多次參加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國家青年組織召開的代表大會。中國青年組織還和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智利等國的一些青年組織建立了友好聯系,并于1951年1月派出中國學生代表團訪問了英國、挪威和芬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青年組織在世界青年事務中的地位,中國學聯和中國青聯當時都擁有國際學生聯合會和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的副主席席位,同時向這兩個組織派出了常駐代表。中國青年團組織通過這兩個國際青年組織參加了一系列的多邊外交活動,面對復雜、多變的外交局面,為爭取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了解作出了應有貢獻。

  1951年11月,青年團召開一屆二中全會,提出“團如果不去經常關心廣大青年群眾的生活和利益,要達到團結教育群眾的目的是不可能的”。1953年,各級青聯初步開展對青年知識分子的工作,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并傳達黨和政府對青年知識分子的愛護和關心。一些地方的青聯組織還經常邀請青年知識分子開展交流活動,盡可能采納他們的意見建議。

  從20世紀50年代起,全國青聯就大力支持青年開展學習、增長才干、提高能力。在全國青年第二次代表大會后,為了幫助暫時未能升學和就業的社會青年,各地青聯積極組織失學待業青年開展自學活動,許多地方青聯還和教育部門、廣播電臺、居民委員會合辦各種補習班、廣播學校、報告會和科技知識講座,幫助廣大青年接受各方面教育。1957年5月,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進一步明確團結青年的目標,即“在黨的領導下,用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團結全體青年積極參加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以便盡快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為將來實現共產主義準備條件”。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共中央提出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決定大批精簡城鎮人口,于是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問題被提出。1962年7月,團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給走向農業戰線的團員和青年的一封信》,并在團中央機關和大中城市團委機關中組織專門工作小組,集中精力做好城市青年上山下鄉工作。從1962年春至1964年7月,全國有20多萬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國營農場的生產建設;從1962年秋至1966年夏,全國城鎮知識青年下鄉的有129萬人。

  1960年以后,在當時反華、排華背景下,大批華僑青年返回國內。針對這一情況,各級青聯適時加強了對歸國華僑青年的工作。1960年1月,全國青聯與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于加強歸國華僑青年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積極做好接待和安置新近歸國華僑青年工作,廣泛組織新近歸國華僑青年參觀祖國的建設成就,召開華僑青年代表會議,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上個世紀60年代,全國青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組織青年學習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將廣大青年團結起來,為鞏固新政權、促進生產發展、開創社會新風作出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共青團統戰工作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青團統戰工作領域進一步拓寬。共青團緊緊把握新時期的發展機遇,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統戰工作領域全面深入開展青年科技創新行動、青年創業行動和海外學人為國服務等重點工作,以昂揚向上的姿態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內地與港澳青年夏令營、十省區少數民族青年學習團、加入亞洲青年理事會等活動的舉辦,青年五四獎章、十大杰出青年、青年科學家獎、青年科技創新獎、青年創業獎等獎項的評選,凝聚了大批各界優秀青年人才。

  1980年,我國首批青年研修生赴日學習。緊接著,全國青聯先后從全國各地上千家工礦企業、科研院所和經濟管理部門選拔了數千名優秀青年分赴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研修,為現代化建設的各條戰線培養了大批技術和管理人才。1981年,恢復中斷了10多年工作的青聯組織面向廣大青年發出了積極開展“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制度”“三熱愛”教育活動的倡議。1984年召開的全國青聯六屆二次常委會提出,要擴大青聯工作對象,面向各行各業的青年人才做工作,為發現、扶持和推薦青年人才多辦實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團中央、全國青聯組織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共幫助400多萬名內地與民族地區青少年手拉手結對,組織9萬余名各族青少年開展實地交流。

  1993年5月,為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員的教育培養工作,全國青聯倡議成立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成才、奉獻社會搭建了平臺,引導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教興國的偉大實踐,也促進了科研與產業的緊密結合。1994年12月22日,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全面啟動,在全國培養數以千萬計的企業青年崗位能手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舉薦數以十萬計的優秀青年人才,建設宏大的跨世紀人才后備隊伍。1995年3月,“全國杰出青年訪問團”赴臺灣訪問,實現了與臺灣青年組織互訪交流,揭開了同臺灣青年聯誼工作新的一頁。海峽青年論壇、兩岸青年聯歡節、兩岸校園歌手邀請賽等一系列活動,為兩岸青年從交流互動到合作發展、從增進了解到結下友誼搭建了平臺。1997年7月,為給重慶市提供智力支持與服務,團中央、全國青聯牽線搭橋,促成重慶市從中國社科院一次性引進39人組成的“博士生服務團”赴渝掛職,在西部乃至全國都產生了重大反響。

  2000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全國青聯開展了百名博士西部行、青年企業家西部行等一系列科技服務活動,為西部地區提供了多方面的技術服務,也為大批青年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2004年12月,全國青聯留學人員聯誼會成立。全國青聯舉辦“科技創業,報效祖國”——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周活動,鼓勵海外學子學成歸國、投身祖國建設。此外,全國青聯還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近千個青年組織、政府青年機構恢復和建立了友好關系,初步形成了亞太地區、周邊國家、歐洲以及發展中國家青年組織的多層次、多渠道的交往網絡。相繼組織了中日青年友好聯歡、“國際青年”亞太地區青年友好會見、中朝青年和中法青年友好聯歡等活動。中國各界青年同其他國家和地區青年的交往逐漸密切,青年國際交流取得了長足進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共青團統戰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共青團積極響應中央號召,組織青年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強化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共青團統戰工作積極參與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新貢獻。

  共青團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新興青年群體工作的意見》,舉辦了新興領域青年培訓班和相關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引導新興領域青年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弘揚青春正能量。共青團將持續深化港澳臺青少年交流,繼續辦好海峽青年論壇、兩岸青年聯歡節等品牌活動,增進臺灣與大陸青少年之間的了解和信任。還將持續擴大各民族青少年融情交流活動規模,組織更多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區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書信手拉手、結對子,參加線下融情交流。繼續開展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學習考察活動,持續聯系和培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宗教界青年代表人士,通過他們將信教青年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不斷深化青聯改革,持續優化委員結構,將更多黨外、體制外青年吸納進來。



點擊數:11收藏本頁
精品国产高清91,欧美日韩国产ⅴa另类,精品国产911看片,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日本免费综合网...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日韩专区 | 一本香蕉大道在中文热线播放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 | 日韩欧美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