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現已成為一個全民議題。如何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全社會尤其是“規劃師”的探索與創新。作為擔當城鄉規劃重任的“青年規劃師”的思考及探索,將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實踐提供新的思路。
17日,以“新型城鎮化與城鄉規劃編制創新”為主題的“第三屆金經昌中國青年規劃師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近期,北京啟動總體規劃調整和修改,上海啟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在此背景下,本次論壇聚焦“大都市地區總體規劃編制創新”這一熱點,展開研討。
自2007年開始,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世界正式進入了“城市紀元”,城市成為了全球人關注的重點;而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64.7%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已經成為最不了不起的成就。但城市發展中又面臨種種問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兵在論壇上作了題為《場所·結構·治理—大都市地區空間發展與總體規劃》的報告。他說,大都市地區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特點,包括開展前期評估、公眾參與、以人為本、從重規模轉向重結構、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等,這反映了規劃工作者在改進規劃方面所作的努力,但這些改進還無法真正解決大都市區歷史性轉變中面臨著的現實需要。
張兵強調,應該通過出行等人的行為來認識都市區內部發育狀況,為規劃重點問題解決提供認識基礎,在此基礎上,他指出大都市區總規改進的三個方向:結構塑形、設施引領場所再組織和改革空間治理體系。
當前,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上海也在這方面緊隨世界的步伐。上海提出以節能減排先進城市系統為其建設的基本目標。同時在具體區域,如建設崇明生態島、真如城市副中心、崇明陳橋鎮生態城鎮、長風商務區等,以此在城市開發中注重生態發展。
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徐毅松介紹了剛剛啟動的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思路,生態環境頗為引人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從上世紀90年代起,全世界都熱衷將生態作為一種標簽,但往往流于表面形式,世界各地也依次出現了一些不同類型的生態城市試驗,例如荷蘭的太陽城、斯德哥爾摩哈馬爾比濱水城、上海的崇明東灘生態城等。
城市規劃到底走向何方?可能如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鄭時齡教授當天在當天舉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所言,“我們按照自己的文化和理想建設我們的城市,理想、想象和幻想越是豐富,我們的城市也就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