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完成于2月11日。第二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中表示不提倡、不鼓勵、不希望、不建議各高校在疫情期間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要制作直播課。
本文的內容僅代表筆者觀點,歡迎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如有轉發請注明出處。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亂了很多人的計劃。隨著教育部下發延期開學的通知以及“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在線教學一下子成為教師圈子里的“頭條”。
在不少省市的通知里提出“做好在線直播”“直播互動”等。對于高校學生的“直播”教學,效果會理想嗎?筆者談一下個人看法。本文中提到的“直播”指的是教師、學生同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教學的形式。
一學生需要看網絡直播的“內驅動力”網絡直播是近幾年新興的媒體形式。有的老師認為,采用網絡直播方式,不就相當于把教室搬到網上了嘛。老師還是那個老師,學生還是那波學生。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隔著屏幕認認真真地聽。
在傳統課堂上,學生都能就著老師的知識去見周公。在直播里,學生就能正襟危坐,認真聽課,積極互動?不可否認,有的老師具備這個實力和魅力。可對于絕大多數的老師來說,連錄課都沒試過,何談直播?
賣口紅的李佳琦和眾多游戲主播,線下做了多少努力才取得成功。大家百度一下就一目了然。網紅都是“戲精”,至少是表演型選手,這句話是褒義,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
可能有的人會說,現在學生都看直播,看打游戲的還不如多學點知識呢。學生愛看游戲直播,不代表有內驅動力看老師的直播。
所以,大家先別盲目研究直播,冷靜下來想想,自己鼓足勇氣坐在鏡頭前直播,到底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直播和傳統授課完全不一樣。
首先,老師看不到學生。無論是錄課還是直播,教師眼前是黑洞洞的鏡頭,眼睛輕輕地撇一下都能被所有學生捕捉到。在教室里,教師要環顧四周,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在鏡頭前,老師要緊盯著鏡頭。這是要有一個適應過程的。
其次,老師感受不到學生聽課效果。在教室里,教師看一眼學生的眼神就知道學生是否聽明白了。在鏡頭前,教師感受不到學生的真實感受。這是要有一個適應過程的。
最后,直播是信息的單向傳播。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信息是雙向傳播的。在直播里,雖然學生可以打字甚至師生互見,但是教師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取所有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老師的授課語言要剔除重復性、解釋性的語句。這是要有一個適應過程的。
所以,老師們要重視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的不同。早實踐、早適應,多實踐、多選擇。實踐后冷靜下來想想,我來上這門課,采用什么形式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直播對于老師的挑戰比傳統課堂大的多老師如要開展網絡直播教學,請先思考直擊靈魂的十連問。
1.上午8點的直播,如何確保大學生按時起床打開直播?
2.如何才能確保學生打開直播后不去睡回籠覺?
3.老師知道誰進入直播誰沒進嗎?沒有進到直播的學生,老師要不要提醒?怎么提醒?
4.這樣全國大規模地教學直播,堪比教育界的“雙十一”。直播時候卡頓怎么辦?
5.如何控制直播的課堂紀律?學生PK點贊,斗表情,發表無關言論,管不管?怎么有效地管理?
6.直播時如何檢查學生學習質量??
7.學生看完直播,做作業錯誤率高。是不是需要再準備一份微課放到教學平臺上?這樣,教師的工作量是不是增加了?
8.直播答疑。沒有學生提問怎么辦?
9.對于學生而言,直播和看錄好的教學視頻,哪種方式更靈活?學生更容易接受?
10.所有的課都直播,學生是否能承受?
老師們看到上面的一串問題,是不是拍案而起,脫口而出“我就說在線教育不靠譜嘛”。在疫情期間,我們實踐的是MOOC。就全球范圍而言,MOOC最大的困難就是通過率低。因為MOOC需要學習者有較強的自制力。
如果老師們家里有上中小學的孩子,這幾天是不是忙著早上臨開課前叫醒孩子,隨時提醒孩子認真聽課,孩子出來上個廁所都得問一句是不是課間休息了,課下忙著幫孩子打卡、交作業?試問,我們直播的時候,有家長幫我們的學生做這些事情嗎?
為了解決自制力的問題,后來又提出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就屬于SPOC范疇。在SPOC中,教師依然扮演者重要角色,但不是滿堂灌而是引導者。線上教育可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教學數據分析等。
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已經完成3輪大范圍混合式教學實踐了。每次都是15-33名教師共同上一門課程。筆者所在的信息工程學院所有專業課都在基于網絡平臺開展混合式教學和無紙化考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踐,混合式教學的確能夠提高教學質量、解放教師的工作量。也正是有效,老師們才會主動使用混合式教學。
所以,依然請老師們冷靜下來想想,如何將自己的課程改造成SPOC模式。在疫情期間出現的問題,如何在正常的教學中解決。
這幾天流行一段話:
一場疫情,
全民成了廚子,
醫生成了戰士,
老師成了主播,
時代想改變誰,都不帶商量的。
教學的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了,已經給我們幾年的緩沖期了。2020年面對疫情大考,無論我們是否準備好了,都要義無反顧地走上信息化教學的大道。
我們現在時間緊,任務重。筆者建議,先把線上課建起來。老師們珍藏的PPT、電子教案、題庫都放到平臺上。再采用錄屏的形式熟悉視頻教學的形式,順便視頻資源就做好了,也放到平臺了。隨后找個學生帳號,多實踐幾遍在線“教”與“學”的流程。至此,老師就有線上開課的底氣了。
直播的時候誰聽誰沒聽是沒辦法統計到課程中的。相反,上傳到教學平臺上教學視頻,每個學生看了嗎,看了多少都詳細記錄到平時成績中,無需老師另行統計。
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習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習,更自由,更受學生歡迎,不存在視頻播放卡頓的問題。
至于是否采取直播形式,或者什么時候直播,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了。
最后,總結一下筆者的觀點:
1.網絡直播課是一種新的授課方式。鼓勵有興趣的老師大膽嘗試。
2.現在網上討論的直播是一種廣義的直播。網上的報道中沒有細分線上授課方式,統一把線上教學稱為直播。
3.無論采用什么教學形式,一定要做好學情分析。
4.無論采用什么在線教學形式,都是為了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確保學生學習質量?靠的是“測驗”而不是“視頻”。這是很多剛接觸在線教學的老師忽略的關鍵點。
5.不一定每節課都要直播。可以作為一個“彩蛋”調節課堂氣氛。
6.不是說所有老師都不適合直播,但是直播不一定適合所有課程。
7.有時間多看看網上的直播,多和學生交流直播的心得。說不定就能擦出火花,建立一種更適合00后學生的教學形式。
8.直播前認真備課,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眼球、教學形式新穎獨特。總之,一定找出一個特色,吸引學生主動學習。
9.在碎片化時代,直播的時長控制好。
10.直播前一定勤加練習,從操作到說話,從穿著到場景布置。直播中沒有NG,萬一失誤被學生錄下來,那就真有可能成“網紅”了。
結束語:
筆者在和老師交流在線教學時,有的老師會覺得這是我辛辛苦苦做的PPT、返工多次才錄好的視頻、實戰得出的教學設計,放到網上不就被別人白白地盜用了。實際上,資源只是自己用,體現不出來價值。
在確保知識產權的前提下,資源共享了,教學工作得到同行的認可,老師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桃李滿天下”的成就感。同時,這也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