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理所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高地,充分發揮輻射源、主陣地、示范區、生力軍的作用,推動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規范。
對于高校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融入”是國民教育貫徹和落實黨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關系著“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和“辦什么樣的大學”和“怎樣辦大學”這一戰略性問題。這種“融入”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全過程的,既體現在辦學方向、人才培養、教育教學、學術研究、黨的建設、校園文化、師德教風等各方面,也貫穿于課堂學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道德修養等全過程。這種“融入”既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既要讓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內化于心,真學、真懂,更要讓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情感認同、實踐認同,外踐于行,真信、真用。從這一目標出發,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最佳路徑在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知行統一,重視實踐育人。
1?“讀萬卷書”更需“行萬里路”
堅持知行合一,重視實踐育人,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具有的實踐性決定的
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從天而降,也絕非憑空想象,來源于且只能來源于實踐。它從實踐中產生,體現時代性,具有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建設歷史經驗的升華,蘊含著堅實的實踐基礎和迫切的現實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并以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為目的和歸宿。實踐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性。離開了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既是一個豐富理論知識、深化思想認識、提高道德境界的認識轉化過程,也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論到實踐、從個體到社會的主動實踐過程。
課堂是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在理論認知層面,運用歷史的、現實的、學術的邏輯,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觀察和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提高明辨是非、甄別真假、判斷對錯的能力。
但是,隨著社會思想多元多樣多變趨勢加劇,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頻繁,在校青年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傳授正確思想認識、主流價值觀念的課堂面臨著來自內外的嚴峻挑戰,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因此,光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只“讀萬卷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強化實踐層面,“行萬里路”,推動人對人的課堂教育與社會對人的課外教育的有效對接。
2?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源頭活水
堅持知行合一,重視實踐育人,是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體現的系統性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構成了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動力、道德規范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提供了科學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鮮明地回答了舉什么旗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代表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解決了走什么道路,實現什么目標的問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解決了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的問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化,樹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基本的道德標尺、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
雖然這四個方面的內容都是精神形態和觀念形態的東西,但是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它是客觀的價值關系和價值事實在人們的主體觀念中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共同理想是鴉片戰爭100多年來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所進行的實踐的經驗總結,集中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兩大精神扎根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形成的最深厚思想傳統,孕育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反映,又是當今中國思想道德建設現狀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來講,引導大學生全面、系統、準確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著眼點不在其觀念本身,而在于客觀的價值關系或價值事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源頭活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深植根于當代中國的生活實踐中。因此,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被青年大學生普遍認同、自覺追求,必須回到現實,付諸實踐,見諸行動。
3?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堅持知行合一,重視實踐育人,是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
實踐育人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堅持理論學習、創新思維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堅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所在。
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大學生學習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實踐基礎,為內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大可作為的廣闊沃土。
第一,實踐是認識社會、體察國情的大窗口,從這里,大學生可以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從書本到現實、從抽象到具體的感受與領悟。實踐的過程是增強大學生基本的社會意識、公民意識的過程,是促進大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加速實現社會化的過程。目前在校大學生多為80后、90后,他們的線性成長經歷,導致其對生活缺乏實際經驗,對現實缺乏真實了解,看問題、想事情不夠成熟。在走出校門、走進基層的實踐中,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悟,廣泛而直接地接觸社會現實,生動而全面地了解社情民意,真切而深刻地理解科學理論,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從而面對社會現象與現實問題多了自覺的責任意識和理性認知。
第二,實踐是提高能力、增長才干的大課堂,從這里,大學生可以對“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從自發到自覺、從思考到行動的轉變與升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書本知識和實踐能力如同鳥之兩翼,只有這兩個方面都得到提高,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快、飛得更遠。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發現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社會需要與自身素質之間的差距,從而形成新的認識與思考,對原有的專業知識進行消化、運用和升華,夯實寬廣的知識平臺,提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實踐是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大舞臺,從這里,大學生可以對“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從模糊到清醒、從被動到主動的進步與跨越。從社會調研到公益服務,從法律援助到扶貧支教,從問題研究到專業實踐,從掛職鍛煉到就業見習……無論參與哪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大學生只要擺正位置,俯下身子,沉下心來,都能在各自的位置上,找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點,以實實在在的行動體現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對歷史使命的積極回應、對時代責任的勇于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