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學是優秀文化傳承的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基地。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知識、能力、人格的升華和結晶,體現著學校的學術傳統和精神內涵,凝聚著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引領著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導向。縱觀中外知名大學,她們最具魅力和傳承價值的,往往是各具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好大學文化,對于高校發揮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創新的辦學功能,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
大學是高等教育機構,也是文化發展的中心。現代大學具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任,文化建設意義深遠。
1.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
大學文化是大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具有豐富的內涵。現代高校要著力建設文化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統一,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一流大學文化。大學文化建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學校實際,緊緊圍繞學校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目標,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為重點,打造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優化校園文化環境,不斷滿足廣大師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傳承創新、立德樹人、統籌協調、提升品質。
其一,傳承創新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面向學校發展戰略目標和國家建設需要,不斷賦予學校文化以時代精神,既要發掘傳承學校的歷史與文化,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在秉持科技特色的同時,發展人文精神;在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加強國際交流與借鑒。
其二,立德樹人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大學文化對師生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把文化育人作為學校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師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誠信合作、學術民主。
其三,統籌協調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實現方式。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到整體規劃與分步實施相銜接,共性文化與個性文化相協調。既注重頂層設計,也要做好任務分解和責任落實;既彰顯學校文化的共同特征,也鼓勵基層單位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個性文化建設。
其四,提升品質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注重學校文化內涵發展,把促進師生全面發展、適應學校建設需要作為衡量文化建設質量的根本標準。實施精品戰略,組織好文化創作和文化活動,培育高質量文化產品,提高品牌活動對師生的感染力,提升文化的引領作用和育人效果。
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大學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在于著力構建大學文化建設新格局,全面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推動和促進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講好大學故事
關注學校的人、物、事,研究學校發展脈絡、辦學理念、大學文化特色、核心價值觀和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等。組織校友采訪團,專題采集知名校友口述資料,征集實物文獻,及時整理出版。成立校史校情講解團,通過精心策劃校史館參觀項目和校園講解項目,講述校園歷史、校園景觀、學校發展、校園風貌和勵志故事等。采用編撰學校文化系列叢書,拍攝校史紀錄片、校園紀實片,演繹原創舞臺劇,拍攝微電影、微視頻等多種形式,聲情并茂地講述發生在學校的大小故事。
2.弘揚大學精神
通過梳理學校發展歷史脈絡,凝練學校精神,完善校史校情宣講機制,傳頌校徽、校訓、校歌內涵,傳承學校文化精神。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培育良好教風、學風,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文化育人,將獨特的、得到師生廣泛認同的學校精神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成為全校師生基本行為規范和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學校和諧、健康發展。
3.傳遞文化力量
探索并踐行現代大學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凝聚學校文化精髓,鼓勵和倡導多元文化融合,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學優秀文化成果,將創新精神貫穿于文化建設全過程,推動學校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動。開展形式豐富的各類中外師生文化交流項目,建立面向國際一流大學的優秀文化交流共享機制。
4.打造文化精品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活動,堅持創新性、原創性和品牌化原則,為廣大師生全方位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和空間,構建大學文化品牌體系,打造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亮點,擁有系列文化精品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全面推進重點項目的實施,廣泛宣傳,多角度立體傳播,增強學校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美譽度,提升學校知名度和軟實力。
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大學精神,在于文化;大學文化,重在建設。推進大學文化建設要從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四個方面的建設入手。大學精神是廣大師生在學校發展歷程中積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理想、信念與價值目標,是大學文化的精髓與靈魂。制度文化是學校師生的行為規范,是維系校園師生人際關系的紐帶,是學校一切文化活動的準則。行為文化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實踐與集中表現。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文化存在的物質載體。
1.精神文化建設
一是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深入挖掘學校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學校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不斷提煉具有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特征。加強校史校情教育,發揮校史育人作用。拓展校友文化,加強校友會建設,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資源,傳揚學校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校訓的宣傳教育,拓展實踐載體,發揮校訓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與影響力,使之成為全體師生工作、學習的內在要求和外在規范。
二是著力提升育人理念。全面深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加大教育教學工作改革,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宣傳學校的辦學思路、辦學特色和發展規劃,促進師生、校友對辦學理念高度認同,成為師生的行動指南和動力源泉。
三是提高師生人文素養。進一步明晰人文學科的發展定位和思路,促進學校人文類學術機構、學術組織、學術期刊的發展,加強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建設,注重發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示范、輻射作用,推動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融合,達到文理滲透、相得益彰,全面提升師生的人文素養。
2.制度文化建設
一是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制定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要求、體現學校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建立相對完備的運行規則,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有法可依,逐步實現規章制度與學校長遠發展目標之間的深度契合。通過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努力建設科學、規范、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形成各項制度高效、有力執行的良好局面。
二是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按照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內部治理模式,實行以校、院兩級管理為主的內部管理體制。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突出教授治學原則,確保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科學劃分與獨立行使。積極推進二級單位黨政共同負責的管理方式。
三是著力營造民主氛圍。堅持和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學生代表大會制,保障師生對學校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堅持廣開言路、民主管理,健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建言獻策、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推行黨務、校務公開,營造民主和諧的校園氛圍,激發師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注重對領導干部制度執行能力的培養,確保制度規范公正高效的執行。強化對制度的監督檢查,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做好制度執行情況的信息反饋,推動制度體系的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3.行為文化建設
一是深入開展校風建設。充分挖掘學校歷史傳統寶貴資源,結合學校發展戰略和規劃,根據學校辦學思想和理念,加強校風建設,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通過加強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和工作作風建設,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挖掘文化育人內涵,孕育文化活動品牌,形成與學校辦學理念相結合、富有特色、生動活潑的行為文化。
二是不斷加強師德建設。加強教職工思想品德和學術道德教育,不斷完善師德規范,嚴格師德管理,宣傳師德建設先進典型,著力建設“志存高遠、愛國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的優良教風。健全教師行為規范、職業道德規范及考核評價辦法。強化全員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意識,倡導“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勤政廉潔、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
三是提升校園文化品質。精心培育具有學校特色、反映學校師生價值追求的優秀文化活動品牌,努力形成符合廣大師生實際需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文化活動體系。積極汲取社會先進文化元素,邀請文化大家、學術大師來校舉辦高水平的講座、報告,邀請高水平文藝團體來校演出,提升文化活動的藝術水準和文化品味。指導各二級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和學科特點,建設和發展各具特色的學院文化和部門文化。
4.物質文化建設
一是優化文化景觀建設。結合現有條件,做好校園環境與景觀的整體設計,規劃建設若干與校園環境相融合、體現學校傳統、彰顯學校精神與辦學理念的重點景區,不斷優化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強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和綜合治理、安全穩定工作,建設衛生、文明、安定的和諧校園。
二是完善文化設施建設。加強現有各類文化設施的規范管理和日常維護,提高使用效率。推進公共文化教育和活動場所的建設。完善網絡等新媒體陣地建設,不斷拓展大學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注重信息化校園建設和互聯網管理,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學校校報、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媒體建設,充分發揮各類文化設施的傳播作用。
三是注重品牌形象建設。規范使用學校名稱、標準色、標準字體以及校標、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標識,加強名片、辦公用品、紀念品等學校文化產品的開發、使用和推廣,定期開展學校形象識別系統使用督查。做好新建樓宇校內建筑的內部裝飾,注重彰顯學校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