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大學的文化建設還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可以說現在大學存在的一些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大學文化的問題。
大學文化和精神缺失是一種信仰危機
大學組織正在由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人類社會的知識權威向技術人才與成果的生產基地蛻變
鐘秉林(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文化是大學的靈魂。那么到底什么是大學文化呢?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來理解大學文化。一是大學物質文化;二是大學制度文化;三是大學行為文化;四是大學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現形式。
我國大學文化建設面臨諸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原因,同時還有大學自身原因。應當看到,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十分豐富,文化的生成需要歷史積累,文化的培育和傳播需要制度保障,因此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學、政府、及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王冀生(教育部高教司原副司長、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顧問)時代呼喚有靈魂的大學。文化是大學之魂,它深深地蘊含在育人是大學之本和科學是大學之根之中,并且把大學應當堅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作為大學賴以承載的精神支柱。
當前我國大學文化和精神缺失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育活動本義的缺失。尤其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快速實現大眾化的過程中,育人在大學里的根本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保證,存在著精英教育意識減弱的傾向,校風、教風和學風和教育質量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滑坡現象。第二,大學創造力的萎縮。創造力的萎縮主要表現在大學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辦學目標功利化的傾向,重功利輕理性,有些大學甚至盲目的跟著市場走,嚴重后果導致大學創造力的萎縮和教育學術腐敗現象。
在當前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一種以崇尚物質、忽視人文為主要內涵的全球性的文化生態危機,實質是一種信仰危機。大學組織正在由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人類社會的知識權威向技術人才與成果的生產基地蛻變。當前在我國出現的大學問題和精神缺失現象是當前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大學文化精神缺失信號在我國的深刻反映。
千校一面,我們的大學文化特色?
凡是一個“活”的東西都有自己的個性。大學缺乏這種個性說明沒有抓到大學文化建設基本的本質
郭傳杰(中國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有人做過統計,統計了一百多所學校,其中80%多的學校校訓都是“求實、創新、奮斗”這幾個字。談到目標都是一流,不是全國一流就是地方一流,甚至大學的校門都差不多。如果這個大學和那個大學只是名字不一樣,現在很多大學連名字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大學文化很難體現自己的個性。
大學特色建設文化個性為什么那么重要呢?凡“活”的東西都有自己的個性,在大學發展到今天更強調價值多元化在文化發展中具有豐富的個性,缺乏這種個性說明沒有抓到大學文化建設基本的本質。
鐘秉林:缺乏鮮明個性。大學建設需要體現主旋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由于每一所大學在歷史、地域、結構、功能等方面都有特殊性,在文化上也應體現其個性和特色。當前,我國大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缺乏文化個性,千校一面,在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制約大學辦學質量的提高。
龔克(天津大學校長)現在沒有個性成了我們的特色,這里確實有很多的原因,其實我們的文化個性從很多地方來談,從地域談文化個性,中國大學的文化其實有它的特色,沒有特色也是我們的一種特色,
現在,大學表達出來的,比如說都是一流,我們不能追求二流,這肯定是我們不能提倡的,一流意識肯定是我們提倡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要追求一些實質性的東西,一流二流是外部來衡量,而不是特別實質的文化追求。我在天津大學碰到一個問題,天津大學一百年來強調“嚴”,叫做“雙嚴”方針,“嚴謹治學、嚴格要求”,開始說“嚴格教學要求”感覺學校不講究文字,后來吳校長說,這個說法跟歷史上有關系,早期談“嚴”到抗戰期間談嚴,抗戰復員以后談這個“嚴”,上世紀50年代初談這個“嚴”,到上世紀60年代初又談“嚴”,天津大學從辦學以來追求的是嚴上加嚴,就是對嚴格的追求。這是這個學校特別獨特的文化現象。后來我們說要堅持,要把嚴格堅持下來,而且要把嚴格解釋成內在的文化需求,不是外部的禁錮,內在的追求嚴格,就是追求高標準,追求卓越。堅守“雙嚴”的方針,這里要處理一個關系,要考慮文化實質不要簡單談一流,需要有學校自己的文化風格,對它的闡釋是需要提倡的一種文化建設方向。
文化建設不是搞運動
建立評價和獎勵體系,實際上指揮我們的大學文化更加能夠鼓勵創新
徐冠華(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我們社會的功利化比較嚴重,必然滲透到大學和科研機構。應當建立一個新的體制來改革或者促進我們健康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我們的評價和獎勵體系,因為這實際上是一個指揮棒,在指揮我們的大學文化是往功利化方向發展,還是更加能夠創新。
我們在獎勵、評價這方面有一個問題,長期以來把不同類型的研究用同樣的辦法解決,或者說我們在過去長期的用搞工程的辦法、用工程的組織辦法來評價和獎勵我們的科技科研工作。當然現在還要避免另外一種傾向,同樣不能用單純的搞基礎科學的辦法評價我們所有的科技工作,這也是不合適的。社會人文科學更有它自己的特點,要根據它自己的特點給予評價,不能用簡單同一化的評價體制和獎勵體制來促進發展。
杜玉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大學文化建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領導的文化自覺。大學領導對文化建設的推動,主要表現為思想觀念和發展方向的領導。
大學文化的變革和發展也是時代變革的必然結果。在大學文化發展過程中,世界范圍內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法會自然的滲入大學的方方面面。在文化建設過程當中,大學領導面臨更加艱巨的挑戰,比如如何深刻的認識大學的歷史使命,如何深刻的認識大學歷史、現狀和未來,如何確定大學的發展目標等等,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把握大學文化發展的方向,制定符合每一所大學的文化建設長遠規劃,才不至于造成大學文化發展的迷失。
郭傳杰:校園文化建設在一般狹義的情況下,可能理解為校園里面的文化體育活動,但是更多的和學校的發展戰略,和學校的發展目標,學校基本的理念聯系在一起,但實際工作中往往偏離了大學文化建設的文化實質,所以在學校工作中往往建設中抓皮毛,抓一般性的東西。
實際操作中,文化建設要根據文化本身的特點,不是搞運動,也不是搞一個表面的東西。一定是假以時日的長期過程,而且在評價檢查的時候,文化建設是很難。我們在研究所也搞過檢查,開始有硬的東西,后來不搞硬的了,文化是外面的人在這個單位,以及在這個單位生活工作的人長期的一種體驗,而不是看你物質方面的東西有哪幾條,一條一條對。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從理念到方法,我們在文化建設中還需有更多地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