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通過全民生態文明教育改變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方式,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全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關鍵環節。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通過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能夠牢固樹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有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機融合培養和輸送人才。
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并不樂觀。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生態環境意識整體偏弱,表現為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比較淡薄、參與意識明顯不足。為此,筆者提出五個建議:
推進高校生態文明科學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科學素養。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科學知識為依托,這些學科的知識體系博大精深。在有限的課時里,高校生態文明科學教育不必追求廣博、精深,而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統闡述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例如生態系統平衡理論、污染物擴散規律、工程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法、退化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等。
實施高校生態文明情感教育,喚醒大學生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感。可以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素材展示生態環境危機及其帶給人類和其他生靈的苦難,激起學生的憂慮之情,讓他們意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和緊迫感。還可以展示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成果、人地和諧的景象,喚起學生對“美麗中國”的熱愛、向往之情,調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環境保護公德和環境倫理觀念。讓大學生樹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等環境保護公德,透徹理解、牢固掌握“人類是大自然的成員而非統治者”、“人類應尊重和維護大自然的和諧穩定”等環境倫理基本準則。
擴展高校生態文明法治教育。我國是生態環境立法較多的國家之一。大學生不僅要牢記黨和政府建設生態文明的大政方針,也要熟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受生態文明教育課時限制,大學生無法掌握我國所有環境保護法規的所有條款,但應熟知重要法規的立法目標、內容體系和保護對象,應知曉各種常見的環境違法行為及其處罰標準。
開展高校生態文明行為養成教育,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外化于行。建議各高校以推行文明校園建設為契機,努力把高校建成綠色、和諧、美麗的生態文明示范基地。不僅要綠化美化校園環境,更要以激勵和約束相結合,在高校師生員工中開展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校園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同時鼓勵、支持、引領在校大學生參加生態文明建設校外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