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時怎么分配?
提到混合式教學或翻轉課堂,就意味著學生既要線上學習,又需要線下師生見面的課堂教學,“智慧樹網”將其稱為“見面課”,通俗易懂,這里將沿用該名稱。
那么,問題來了:一門課傳統是46學時,做成慕課用來搞混合式教學,學時怎么分配?
線上+線下=46?
線上46+線下46?
線上+線下>46?
我想線上+線下<46的應該不多。
其實,上面的幾種形式都有可能。
01線上+線下=46:?
原來的46學時傳統課堂上,其實老師真正講授的、單向傳遞的知識或能力總學時加起來并沒有46。這時候老師是可以估算出來大約有多少學時應該做成慕課視頻的。假如有24學時應該制作慕課視頻,那么還剩22學時,這22學時,要么是老師答疑解惑,要么是學生知識內化、能力提升,要么是學生實驗室操,總之是需要師生或生生面對面來解決的,也是就見面課學時。
所以,原來老師可能每周上兩次課,現在只需要每周上一次即可,實際課時量減半。
但是,老師的工作量絲毫沒有減少。
首先,老師要在每次見面課前了解學生學習的大數據,確定學生線上學習存在的問題、哪個知識點反復觀看?哪道題錯誤率高?哪些帖子有價值需要老師答疑;
其次,老師要對每次見面課進行教學設計。你課堂上要講的知識學生都自學完成了,見面課你的教學內容是什么(或者說學生的學習內容)?怎么設計?把課堂交給學生的話,怎么分組?怎么評價?怎么引導?都是挑戰。(見面課的設計后面的系列文章會談到,敬請期待!)
02線上46+線下46:
這種情況等于學時翻倍,一般是比較少見的。除非是課時壓縮的非常厲害,內容不足以講完,不然這種模式不建議采取,對于學生來講學習負擔太重。
按照翻轉課堂的概念來說,學生利用課下學完原來課堂上的內容,課堂上則是進行原來的家庭作業環節,這樣理解的話翻轉課堂其實就是46+46模式。但是一般用不了那么多學時,所以,下面的模式可能更適合。
03線上+線下>46:
這種模式很容易理解。課時本來就壓縮了,如果按照線上+線下=46模式還是無法使學生完全掌握,比如有的老師認為線上學時38合適,但是線下學時又需要至少16學時,也就是隔周見一次面,來答疑解惑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那么總學時就多了。
工作量認定
很多老師真正關心的其實是慕課制作補貼和課程運行后的工作量計算。因為這直接影響到老師的利益。老師也是人,也需要生活,所以根據其貢獻給予適當的報酬是應該的,也更能夠鼓勵老師積極嘗試課程改革。下面我就介紹一下我了解的高校的幾種做法:
制作慕課:按照項目或其他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允諾在以后的成果遴選、項目報送中有一定傾斜。
運行慕課:
1. 建課之初就確定課程運行后的課時量不變。教務處規定課程線上:線下的比例,比如線上60%,線下40%,給老師依然按照100%算課時。這樣是比較合理的,老師一學期只需要到課堂上40%的課時,拿100%的課時費。
2. 建課之初就確定老師上課的系數。比如某重點高校為了鼓勵老師做混合式教學改革,將這樣的課程課時系數提高,比傳統授課拿到的報酬更多。老師自然樂意改?;蛘哒f第一年系數1.5,第二年1.4,一直到1.0,不再變。
3. 沒有明確的計算辦法,也不允許老師減少傳統課堂教學的學時。但是算作教改項目,一次性給予補助,這樣的課程讓老師無語,因為其實學生線上完成學習后,并不需要那么多的見面課學時。
?